健康資訊

【本報台北訊】小心!若肝纖維化五到十年,肝癌就可能找上門。國內研究發現,罹患中度肝纖維化的患者及四十歲以上者,是罹患肝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且中度肝纖維化若是未即時治療,罹患肝癌的風險與一般人相比高達六點五五倍,醫師呼籲,肝是沈默的器官,別以為不痛不癢就疏忽治療,等到肝硬化再治療,治療難度就會大幅提高,致死率也增加。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追蹤高醫以及三家區域醫院,總計一千二百八十一名C肝患者,追蹤長達五點五年,患者平均五十歲左右,分析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以及危險因子,發現C肝患者已經有中度肝纖維化者,以及四十歲以上者,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該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特聘教授余明隆表示,脂肪肝之後,就會造成肝纖維化,肝纖維化總計分為五個期別,輕度肝纖維化為F0期,緊急肝纖維化為F4期。 余明隆說,很多患者對於肝纖維化沒有太多認知,還以為肝纖維化與輕度脂肪肝相同,可透過運動減肥可逆,事實上,只要出現輕、中度肝纖維化的情況,邁入肝硬化、肝癌的速度將數倍成長。 研究顯示,中度肝纖維化患者若是未治療,與沒有罹患肝纖維化患者相比,罹患肝癌的機率是六點五五倍,若是輕度到中度罹患肝癌的機率也很高,約為二點七倍,余明隆說,被診斷為肝纖維化千萬別拖,一定要盡速就醫。 公式計算纖維化 準確率8成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表示,台灣大學也有相關的臨床數據,統計發現約有三到四成患者發現肝纖維化時已進入中度或是嚴重肝纖維化,民眾應要主動關心自己的「肝纖維化指數」,過去想了解自身肝纖維化程度,需採肝臟組織切片,但聽到侵入性的檢查不少民眾都會卻步,而現在只要以公式計算「肝纖維化指數」,準確率達八成以上。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1060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趙坤山今天表示,免疫治療近年來被視為癌症治療的革命性發展,以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能雙效打擊癌細胞,成為治療癌症的新趨勢。 趙坤山指出,免疫治療近年來被視為癌症治療的革命性發展,利用人體本身的免疫反應對抗癌細胞以達到療效,但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只對15%到20%的病患有效,因此免疫治療同時合併其他治療來提升效果的研究陸續進行中,其中合併局部放射治療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趙坤山表示,放射治療能使腫瘤抗原釋放,改善腫瘤微環境,因而啟動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強化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達到1加1大於2的效果,研究發現局部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可提高存活率,且局部放療副作用低,病人接受度高。 以一名77歲的患者為例,趙坤山指出,這名患者於106年12月確診為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同肺葉有多顆病灶合併縱膈腔淋巴結轉移,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診察,依患者病況量身設計局部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計畫。 趙坤山說,患者從107年1月開始至2月接受局部放射治療及免疫藥物治療,到6月追蹤的電腦斷層發現多顆腫瘤病灶都已達完全緩解。 趙坤山認為,過去認為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治療,有照射到的區域腫瘤細胞才會死亡,近年醫學上發現一個現象,放射治療照射一個區域的腫瘤之後,其他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卻也同步縮小甚至消失,這個特別的現象被稱為隔山打牛遠距效應(abscopal effect)。 趙坤山強調,目前學界認為遠距效應和人體的免疫系統有關,放射治療造成癌症細胞死亡後,使其放出許多抗原,使免疫系統得以認識這些抗原並培養出毒殺癌細胞的淋巴球,這些淋巴球再到身體其他地方攻擊未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造成臨床上的遠距效應。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34553

鵝肝是法國傳統名菜,連對動物內臟退避三舍的西方人,都難以抵擋這道美味佳餚!鵝肝是鵝或鴨子每天灌食3次,為期4週,使大量過剩的脂肪在其肝臟積聚,最後得出腫脹肥大的肝臟,這就是我們吃的鵝肝,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表示,如果我們也是大吃大喝,其實也是在灌食自己,養出自己的鵝肝,根據統計,台灣約有六成約將近1300萬國人有脂肪肝,不得不重視。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醫師表示,脂肪肝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假如你肝細胞有100個,其中有5個有脂肪,就叫做脂肪肝。脂肪肝是因為飲食西化造成,是一種國外的疾病,在歐美已獲證實和肝硬化、肝癌有關,傳達病人新陳代謝出問題;國衛院最新的研究發現,沒有喝酒、沒有肝硬化、只有代謝性疾病或脂肪肝也可能罹患肝癌,女性不例外。 「脂肪肝、糖尿病、三酸甘油酯過高」,已成國人罹患肝癌的3大風險因子,打破肝癌必經肝硬化的過程,而肝癌是一個很難纏的癌症,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江坤俊醫師說,罹患肝癌的患者,八成初期沒有症狀,得肝癌每兩年復發率高達60%,因為肝已變成癌症的環境,切除不完的腫瘤,死亡率才這麼高,曾遇過病患來動手術時有一大顆已經破掉,旁邊伴隨著無數小顆腫瘤,這樣的狀況大多活不過一年。 曾有病患被診斷肝癌,但本身沒有B、C肝,而且不喝酒,才發現是飲食習慣造成。避免得到脂肪肝,可從食物下手,營養師黃淑惠指出,例如三大邪惡食物盡量少吃,包括「高油」:燒烤、泡麵、奶酥;「高糖」:糕餅、冰淇淋、珍奶,以及「高酒精」:啤酒。常食用「紅肉」或是「加工肉品」的人,得到脂肪肝的機率會多5成。 《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邀請醫師專家等,提供大家三周逆轉脂肪肝的方法,以及脂肪肝飲食原則、如何適量攝取五大營養素,而且身體胖瘦對抗脂肪肝方式也不同,更多小撇步及養肝之道,將在節目中與大家分享。 https://news.tvbs.com.tw/health/946853

紅棗是公認的保健聖品之一,除了對人體帶來許多好處,甚至還能抗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最新研究發現,紅棗萃取物可使三種癌症「自相殘殺」,研究結果刊登在期刊《食品與功能》(journal Food & Function)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RSC研究團隊將肺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細胞,放入從紅棗萃取出來的8種化合物中,結果發現有4種化合物會降低癌細胞的存活率,其中3種化合物會使癌細胞結構發生變化,被破壞最後自殺死亡。 研究說明,這個實驗是直接把癌細胞曝露在紅棗萃取物中,還不清楚紅棗是否有助於預防或治療癌症,研究團隊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紅棗化合物是如何引發癌細胞的自殺反應。 紅棗的營養價值過去被許多健康團體認證。它有助身體癒合,並幫助改善40種不同的健康問題。根據美國《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中的研究指出,每天食用約105克的紅棗、連續四周,可以使三酸甘油脂水平降低15%,同時還可以減少血液中脂肪的氧化量多達33%且不會影響血糖水平。 紅棗也含有豐富的鎂,它是一種對免疫系統十分重要的礦物質。他具有強大的抗氧化特性,可以對抗體內有害的自由基和抑制細胞氧化。而鎂能夠鎮定發炎狀況,因此也被認為可以間接預防癌症。(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https://kairos.news/112251

【本報台北訊】「防癌關鍵,禁菸絕對是重點。」一名美國醫師於一九七六年推動每周四停菸(Smoke Out)活動,幸運帶動全美禁菸風氣,二十年後的全美全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下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表示,「美國做得到,台灣應該也要做到!」他將積極試推屬於台灣的停菸活動,呼籲吸菸民眾每周四停菸,甚至能夠戒菸。 黃達夫指出,抽菸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只要努力禁菸,有效預防肺癌及呼吸道癌,因體內器官互相影響,也有助預防其他癌症的發生。 黃達夫說,檢視美國近三十年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在一九九○年代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特別是一九九一年到二○一五年之間,死亡率降低百分之二十六,約兩百多萬人免於因癌症死亡。反觀台灣,雖因治療技術進步,癌症死亡率慢慢持平或走下坡,但一九八○年到二○一五年的全癌症發生率依舊是逐年攀升,令人憂心。 此外,空氣汙染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和抽菸一樣危險。黃達夫解釋,PM2.5從呼吸道進入後,會經由血液輸送到全身組織器官造成發炎,是誘發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所以汰換老舊汽機車等空汙防制策略,必須落實」。 黃達夫說,目前有八種癌症可預防,,包括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皮膚癌及泌尿系統相關癌症,只要將預防、篩檢及治療標準化,民眾不須要付出生病代價,受治療之苦。 防大腸癌 素食多運動 日前一名愛好運動的醫師,最近半年,他感到運動時的體力不如以往,平日也容易疲倦。就醫發現,原來是因為罹患大腸直腸癌。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表示,大腸直腸發生惡性腫瘤時,可能致使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型態異常、腹痛、貧血等症狀。他建議,即使沒有任何危險因子,四十歲後都宜每兩年自費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即使每次檢查皆無陽性反應,年屆五十歲,仍應作一次大腸鏡檢查。 陳建志說,研究證實,多吃纖維食物、減少紅肉及脂肪攝取、多運動,可有效防止大腸癌,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12210

健保今年年初將C型肝炎藥物納入給付,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指出,國內大約有將近一萬人已經接受C肝藥物治療,治癒率達百分之九十七,但還有不少民眾不知道政府在成人健檢中提供B型和C型肝炎的篩檢,呼籲民眾利用,及早篩檢、診斷,及早治療。(戎華儀報導) 目前健保給付的C型肝炎新藥給付條件嚴苛,必須是C型肝炎達到第三期纖維化的患者才能使用。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指出,若不分C肝新舊藥物,總計目前有將近1萬名C肝患者接受治療,成效顯著。 盧勝男:『國內到現在為止大概有將近1萬人已經治療完了,而且C型肝炎的治療在追蹤後3個月,就是說在第12週的時候檢測,沒有病毒就叫成功,成功率整體大概是97%。』 盧勝男指出,C肝在不同階段使用藥物治療達成的目標不同,國內有半數患者是第二期纖維化,若能獲得健保給付使用新藥治療,可預防肝硬化,因此相關團體正積極爭取健保給付。 國健署提供民國55年次或年滿45歲的民眾,每人終身有1次機會可在成人健檢時接受B肝與C肝篩檢,須主動在報名健檢時提出。因此盧勝男提醒民眾,及早篩檢,才能及早接受治療、提高根治率。 http://www.bcc.com.tw/newsView.3118997

炎炎夏日,最恐怖的就是強烈的紫外線,皮膚直接被紫外線照射的機率也高,而紫外線就是造成皮膚癌的主因之一。近日有一份病歷報告顯示,九價HPV疫苗竟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癌,現今HPV疫苗不但可以造福男性與女性,在未來或許還可以對皮膚癌患者有相當的治療? 紫外線是皮膚癌最危險因子 一般提到皮膚癌,主要是指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細胞瘤這三種為最常見,且也與紫外線照射最為相關,好發於老年人或長期在日照曝曬下工作的人。其他原因也包含輻射線、燒傷或某些遺傳性疾病所引起。皮膚癌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皮膚容易被觀察,若能檢查自己的皮膚,一發現有異常就應該詢問醫師,以避免拖到治療關鍵時間。而皮膚癌治癒機率都頗高,且大部分治療以開刀切除。 美已有對皮膚癌患者施打HPV疫苗治療之成功案例 美國邁阿密大學癌症中心Anna Nichols博士為一名97歲女性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注射九價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此患者由於腿部腫瘤數量過多,年紀也太大,並不適合手術,且由於2017年有報告顯示HPV疫苗減少了兩名基底細胞癌跟鱗狀細胞癌患者的腫瘤數量,所以Anna Nichols嘗試以非正規療法為她治療,注射一年後發現癌細胞全部消失。Anna Nichols博士首先在患者腫瘤部位直接注射HPV疫苗,在治療11個月期間內,進行了四次腫瘤內注射,患者腿部腫瘤消失得差不多,且包含未直接注射的腫瘤。而博士也未預料到效果如此好,起初只是想著注射疫苗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且可能帶來一些效果,沒想到竟有令癌症晚期患者的腫瘤全部消失之效果。 期待未來可以正式以HPV疫苗治療皮膚癌 經過本次HPV疫苗治療鱗狀細胞皮膚癌實驗結果得知,九價HPV疫苗不只可以預防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所感染的疾病,例如:子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等,也發現HPV疫苗可以用來治療鱗狀細胞癌,雖然還未有相當完善的治療方式,但相信已經發現了此方法,只要持續深入研究,期待往後可以看見HPV疫苗正式治療皮膚癌的相關療法。 https://www.biomedviews.com/hpv疫苗竟可成功治癒皮膚癌晚期患者/

【大紀元2018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鹿甯編譯報導) 癌症的一大特點是能夠逃避免疫系統。癌腫瘤不只是一堆失控的細胞,它們為了生存而積極地與免疫系統作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為了協助這種作戰,癌細胞會釋放生物「無人機」,就是在血液中循環的、名叫外泌體的小囊泡。包在它們裡面的蛋白質PD-L1能導致T細胞在遇到腫瘤並開始戰鬥之前就出現疲勞。 這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由賓大藝術與科學學院的Wei Guo和皮爾曼醫學院的Xiaowei Xu共同合作。雖然研究主要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瘤,但他們發現乳腺癌和肺癌也會釋放攜帶PD-L1的外泌體。 該研究為癌症如何抑制免疫系統提供了一種範式。此外,它還指向一種新方法來預測哪些癌症患者會對某些檢查點抑制劑產生反應,這些藥物用於干擾免疫抑制以對抗腫瘤,並且可以追蹤這些療法的有效性。 「對許多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來說,免疫療法可以救命,但這些患者中約有70%對此沒有反應,」生物學教授Guo說:「這些治療費用昂貴,並且有毒副作用,如果知道哪些患者會產生反應就將非常有幫助。識別血液中的生物標誌物可能有助於及早預測哪些患者會做出反應,還可以為患者及其醫生提供監測治療效果的方法。」 「外泌體是微小的脂質包裹的囊泡,直徑小於紅細胞的百分之一,」Xu說:「我們蒐集了接受抗PD1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樣本。這種類型的液體活檢可以讓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監測與腫瘤相關的免疫抑制。」 癌症治療最成功的創新之一是使用檢查點抑制劑,這些藥物旨在阻止癌細胞抑制免疫系統以使腫瘤成長、擴散。其主要目標之一是PD-1,一種T細胞表面的蛋白質。腫瘤細胞釋放的PD-L1與PD-1相互作用,能有效阻止細胞的抗癌反應。使用檢查點抑制劑阻斷這種相互作用、使T細胞重新活躍,就能讓它們向腫瘤釋放出殺癌能力。 研究小組發現,像其它癌細胞一樣,人類黑色素瘤細胞的外泌體在其表面也攜帶PD-L1。PD-L1可直接與T細胞結合並抑制其功能。鑑定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PD-L1為免疫檢查點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新發現,並提供了對腫瘤的免疫逃避的新見解。 「黑色素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基本上是免疫抑制劑。」Guo說,「我們提出了一種模型:這些外泌體像無人機一樣,在血液循環中的T細胞接近腫瘤之前就開始與它們作戰。」 由於單個腫瘤細胞能分泌許多外泌體的複製體,PD-L1外泌體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成了抑制全身抗腫瘤免疫的系統、高效的手段。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什麼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如此之弱了。 由於外泌體在血液中循環,通過血液檢測就能監測癌症與T細胞戰鬥的方式,比傳統的侵入性腫瘤活檢更加可行。經過急性治療階段,這種測試方法還可監測藥物對癌細胞的控制情況。 通過測量治療前的PD-L1水平,腫瘤學家也許能夠預測患者的腫瘤發展程度並將其與治療結果相結合。此外,血液測試可以測量治療的有效性。例如,通過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外泌體PD-L1的水平也表明了T細胞的活化水平。 「我認為未來癌症將可以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就像糖尿病,」Guo說:「正如糖尿病患者用血糖儀測量血糖一樣,臨床醫生和癌症患者也許能通過監測PD-L1和循環外泌體上的其它生物標誌物來密切關注治療。這是邁向精準和個性化治療的又一步。」 責任編輯:朱涵儒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8/21/n10654215.htm

日期:2018.09.03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治療過程中,病人常會面臨體重輕的危機,大部分病人不是輸給癌症,而是被「營養不良」打敗。營養師提醒,癌友的營養治療特別需要重視,癌症病人體重下降,可能降低對癌症治療耐受度,嚴重甚至可能需中斷治療。 癌症治療若體重減輕太多 可採用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臻表示,惡性腫瘤持續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健署公布最新統計,癌症時鐘又快轉,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病人體重下降是普遍問題,然而降低病人活動力、體能表現下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降低對癌症治療的耐受度,嚴重甚至可能需中斷治療。 治療前應多選擇新鮮且多樣化的食物,如果體重已經過輕或體重降低較多,建議提早採用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治療中每天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避免只攝取蔬果類。除了到醫院抽血檢查,病友可利用定期測量體重,了解體重改變情形,評估營養狀況,如果體重流失過多或治療過程中出現副作用,建議諮詢營養師,從飲食調整改善。 補充保健食品、營養品 不宜偏廢飲食 林昱臻營養師表示,近年保健食品盛行,使用保健食品預防並延緩副作用應同時配合治療,避免延誤病情。應以熱量蛋白質攝取足夠為基礎,再補充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選擇原則,需挑選具科學驗證的保健素材,並選擇合法廠商。藥物與保健食品需間隔使用,避免交互作用。注意任何營養素都有攝取上限,多食無益,給自己設立停損點,保健食品補充的必要性,可觀察半年是否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營養品是病友可以方便取得的點心,市面上營養品琳瑯滿目,建議病友依自己需求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以均衡配方優先。如果體重減輕過多或因食慾不振造成熱量攝取不足,可選擇濃縮配方,減少進食量,但補充到更多的營養。腫瘤配方中添加許多抗發炎與幫助傷口修復的營養素,如魚油,建議可與均衡配方互相搭配補充。 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 原文連結:癌友體重輕影響治療 營養補充有撇步 如欲轉載本文,請遵守 http://www.uho.com.tw/cc.asp 之規定

【NOW健康 陳鴻謙/台北報導】 名主持人賀一航、資深演員馬如龍相繼罹癌病逝,令各界惋惜。傳聞賀一航8年前曾手術切除大腸癌,但為維持生活品質而拒絕後續化療,改尋求民俗療法,可能也沒有固定回醫院追蹤,後來癌症轉移肺部,治療無效而死亡。 中醫師陳瑞聲表示,癌症除了單純性惡性腫瘤,還有1種是擴散轉移型的惡性腫瘤。由於癌細胞在體內,如果生活習慣和飲食不正常,體內的熱毒容易使癌細胞發生轉移現象。現代西醫已發展出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技術,可有效殺死癌細胞,但嚴重轉移成多種癌症的病患還是無法治療。許多病患無法承受癌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中斷治療,尤其是骨髓抑制所造成的免疫功能,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最後成為敗血症而亡,所以癌症死亡人數連續37年蟬聯冠軍。 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骨髓黏膜及骨髓造血細胞,免疫功能被傷害後,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指數都會偏低不足,若低於標準值而引發骨髓抑制,西醫的因應方式為,白血球不足就打生長激素;血紅素、血小板不足就輸血,但對於骨髓黏膜受傷,造血細胞功能無法恢復卻束手無策。陳瑞聲認為,化療抗癌雖然重要,但保護骨髓使自體正常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透過中醫輔助,如服用護髓解毒湯能減輕骨髓遭受化療傷害,增強造血功能及骨髓黏膜,恢復自體免疫功能運作,這樣副作用的症狀才能減輕,中醫護髓解毒湯為中草藥,不會與化療藥產生衝突,在每1次化療的半衰期服用,可快速修復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減輕8成副作用及骨髓抑制的發生,避免累積每1次化療藥物對免疫功能的傷害,減少敗血症的發生。 臨床經驗顯示,每次化療後半衰期有服用護髓解毒湯的患者,做化療後,身體不適感及疲勞感也減少。患者於化療前抽血檢查,可發現如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3項指標同時上升,表示患者骨髓免疫功能除了少受化療傷害,也能快速修復自體造血功能,否則3項指標難以同時獲得提升。挺過抗癌化療艱難期,提升免疫是關鍵。陳瑞聲建議癌友,在開始接受化療時,就配合中醫調理,避免骨髓抑制的發生。副作用減輕了,更有體力與信心度過化療療程,提升治癒機會,也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https://healthmedia.com.tw/main_detail.php?id=4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