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冠40年 中醫擊退癌症有方法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癌症是全球頭號死因之一,2020年奪走近千萬條人命;而在台灣,癌症連續40年奪冠,成為10大死因之首。西方醫學對於癌症的發生原因,認為是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腫瘤持續惡化,就形成癌症,又被稱為惡性腫瘤。相較於近百年興起的西方醫學,早在千年前,中醫就已經有記載癌症及其療法,時至今日中醫仍作為癌症治療的方法之一。 癌症成因為何? 研究:與這些危險因子有關 中醫古書上對於癌症的記載稱之為「岩」,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字是取自古代嚴、岩、强等字轉化而來,形容癌腫瘤的堅硬鬱積、腫塊突起與高突不規則,一旦產生有侵犯性、會轉移的癌細胞,將導致周圍組織或器官功能逐漸喪失。據目前研究得知,癌症的成因與以下危險因子有關,例如: ▸家族遺傳。 ▸壓力過大。 ▸體重過重。 ▸工作或居住環境中接觸輻射、重金屬、空氣汙染、工業廢料等高汙染源。 ▸經常接觸有機溶劑、黃麴毒素等致癌化合物。 ▸生活作息不規律。 ▸常吃檳榔、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常吃醃漬類、煙燻類、油炸、油煎、辛辣、碳烤類食物等。 建議應適度調節生活習慣,遠離癌症威脅。莊振杉中醫師指出,通常癌症是以其惡性腫瘤的生長部位來命名,不過中醫治療也會隨生長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以唇癌與舌癌來說,唇屬脾,須從脾胃治;舌為心苗,須從心治,再輔以提升自體免疫用藥,由於中醫治療能針對不同病症予以處方治療,加上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快速被患者吸收。 中醫治癌增強免疫力 同時減輕化放療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對比放、化療在殺傷癌細胞同時也會帶給正常組織的損傷,中醫則是以辨證論治,進行扶正祛邪、去積消腫、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理氣化痰、補虛養正等不同治療,並依據症狀處理,給予養分、增強免疫力,不傷害正常細胞且無副作用,藉此達到治療癌症的效用,因此選對中藥材就成為中醫治療癌症的關鍵。 以「活血化淤」為例,中醫認為腫瘤生成與瘀血的凝滯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活血化淤法具有通行血脈、消散瘀血、抑制結締組織及腫瘤增生,以及消除腫塊等作用,常用藥物包括當歸尾、赤芍、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等,使用時,須根據腫瘤的性質、部位、腫瘤期別與患者體質斟酌運用。 「清熱解毒」則是經常會運用在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因腫瘤與熱毒並存,患者常伴隨腫塊局部灼熱疼痛、發燒、口渴或便秘等症狀,視情況給予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連翹、金銀花、七葉一枝花、黃連等藥物,藉以控制腫瘤周圍炎症及感染,然而過度使用會損傷正氣,因此仍須依照患者的身體狀況給藥。 口腔癌病友多次手術仍復發 改採中醫療法未再犯 1名47歲的許姓男子因嚼食檳榔患上口腔癌,經過手術及多次電療後,仍一再反覆侵擾,令患者痛苦不堪,轉而求診於中醫。莊振杉中醫師提到,該患者求診時,右上唇內長出兩顆堅硬如石的腫瘤,每顆瘤體約1公分,脈象沉細,舌苔呈白旁淡,開予處方食前與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養心湯、半枝蓮等加減,食後與赤靈芝飲,治療2個月後回診,未再復發。 莊振杉中醫師提醒,癌症患者應戒酒、禁檳榔、少喝酒、勿食用不新鮮的食物、回鍋油和多次加工的食品,避免攝取高油脂食物、醃漬、燻烤、油炸或添加亞硝酸鹽的食品,並且勿自行服用中藥材相關的「補品」,如高麗參、肉桂、靈芝、牛樟芝等,應交由具治療癌症經驗的中醫師診斷後,根據患者的病況及體質,分階段對症調理,才能真正改善病症,維持健康。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癌友接受中醫治療卻不敢說? 中醫師破除常見治療迷思
▲中醫師莊振杉表示,許多患者對於中醫治癌存有迷思,但錯誤的迷思可能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隨著中醫養生觀念的普及,民眾對於中醫藥的接受度也隨之提高,以癌症治療而言,目前就有許多大醫院採用中西醫合併療程。即使如此,臨床上仍有民眾不敢告知醫師正在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導致兩邊醫師重複用藥或恐有用藥排斥問題,甚或疏於追蹤和檢查,種種迷思和盲點,都可能致使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儘管現代醫學治療癌症行之有年 中醫治癌有效提升存活率 中醫師莊振杉表示,現代西方醫學透過手術、化療、放療及電療等方法行之有年,確實能快速將腫瘤變小或消滅,不過同時也帶來許多後遺症:包括副作用和免疫功能低下,復發及轉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莊振杉以中醫的觀點說明,癌症的成因通常與自體免疫不足有關,因此,若沒有將真正的致癌因子消除,隨時都有復發和轉移的可能!而中醫的主要治療方向在於提升患者的自體免疫功能,中醫藥藉由現代生物科技做特定植物萃取、微分化處理,讓中醫藥能快速被人體吸收,進而提升患者免疫力與體力,達到真正治癒的目的。 中醫治癌分階段扮演不同角色 仍以「提升自體免疫力」為首要 針對各時期不同病症的癌症患者,中醫分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莊振杉指出,癌症初期的患者,中醫會以「扶正」藥物為主,採中醫藥免疫療法,加強患者的免疫力、阻斷癌細胞養分通路;化療時,中醫採營養療法和症狀療法,減緩出現噁心、嘔吐、骨髓抑制、倦怠感等等的副作用,增強體力對抗癌細胞;化療結束半年至1年內為癌症復發高峰期,此時的中醫著重消滅癌因子、調理體質,將身體調整成癌症不易復發的環境;至於癌末的患者,則必須與時間賽跑,為病患多爭取存活的時間。 莊振杉舉47歲的男性口腔癌患者為例,該患者前來求診時,口腔兩側的黏膜已出現鈣化,雖然有手術切除腫瘤,且經過多次電療仍一再復發,右上唇內又長出兩顆堅硬如石的1公分腫瘤,診斷後為他開立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養心湯、半枝蓮、赤靈芝飲等藥方。治療2個月後回診,腫瘤已消失且痊癒。後續仍採中醫藥調理半年,以加強身體免疫力為主,預防復發和轉移,期間都沒有再復發。 癌症病情發展複雜且緊迫 尋求專業中醫師治療為癌友找生機 癌症的病情都是相當複雜且緊迫的,莊振杉認為,只要是正規醫學療法、有經驗的專業醫師,無論中醫、西醫都應被肯定。而在尋求中醫藥治療時,患者及家屬應與醫師充分配合,並備妥詳細的檢查及治療報告,好讓中醫師在清楚了解病況的情形下,做出診斷並且開立中醫藥處方。 癌友維持正常且規律的生活、飲食,以及樂觀積極的態度很重要,勿輕信偏方或亂投密醫。不論何階段的癌友,都應以中醫藥做症狀療法、營養療法,以提升自體免疫力,並定期追蹤檢查。最重要的是盡早治療,以免延誤搶救生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