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憊」恐中斷治療! 中醫幫助癌友抗癌給解方
▲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狀包含全身虛弱,缺乏體力、難以入睡、睡再多也無法緩解疲勞,因疲憊而感到悲傷或煩躁等,情況嚴重恐怕會因此而中斷治療。(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近幾年,台灣癌症時鐘年年快轉,令人聞癌色變的同時,正處於治療中的癌友,最常遇到的困擾是「癌因性疲憊」,尤其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狀包含全身虛弱,缺乏體力、難以入睡、以及睡再多也無法緩解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因疲憊而感到悲傷或煩躁等,不僅對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衝擊,情況嚴重恐怕會因此而中斷治療。 根據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目前癌因性疲憊的發生機轉未明,其中有較多論述認為是惡性腫瘤產生大量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導致身體發炎,這樣的狀況不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讓癌友產生異常疲倦、無力感或睡眠障礙,甚至還會影響腦部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分泌減少、影響造血細胞導致貧血、干擾血清素的分泌,造成生理時鐘大亂。 就中醫的觀點而論,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因性疲憊屬於主觀感受的病症,患者多屬氣虛、陽虛體質,且這種疲憊感並不會因為休息或睡眠時間拉長而有所改善。中醫理論強調五臟六腑平衡的觀念,氣血必須調和、能量流動要順暢,一旦身體體內的代謝失衡,無法順利排出廢物,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惡性腫瘤、癌症。 莊振杉中醫師指出,癌症成因與自體免疫不足,導致正常細胞失去對抗癌細胞增生的能力有關,倘若沒有將真正的致癌因子消除,即使透過手術、放療、化療或電療等方式,仍難保癌症不再復發或轉移。中醫治療癌症,首重增強自體免疫力,修復正常細胞的過程,同時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路,讓惡性腫瘤萎縮、消滅,並透過體質調整,得以恢復體內代謝平衡,也較沒有放、化療的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初期選藥是關鍵,由於治療每種癌症的處方都不同,無論是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化痰、補虛養正方面,都依據患者的症狀與體質選擇能補充養分、提升自體免疫力的中草藥為主,製程上不再只是一般的科學中藥或水煎藥形式。目前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能快速被患者吸收,加速作用於癌細胞,進而修復被破壞的正常細胞,增強自體免疫力,避免日後復發或轉移,達到恢復真正健康的目標。 莊振杉中醫師分享,曾收治1名56歲的女患者有肺鱗狀細胞癌,長期疲倦無力、全身骨頭痠痛、出現腹脹食慾差等症狀。一開始先根據她的症狀,開立食前與救肺散、養心湯、通竅活血散、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菀、沙參、連召、百部、金銀花加減,以及食後與赤靈芝飲等處方,服藥後1個月,患者表示精神與體力恢復許多,精神上不再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隨著體力恢復,生活品質也漸漸回到軌道上,服藥2個月後,其他症狀皆已消失,食慾恢復,關節也不痠痛。接著持續服藥半年調理身體,鞏固好自體免疫力,防止癌症復發。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3分之1的癌症是可預防的。莊振杉中醫師呼籲,除了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民眾應力行健康生活、多蔬果少加工食品、養成規律運動及早睡習慣、拒絕菸酒和檳榔。罹癌的患者,應即時尋找專業中醫師診斷,透過中醫藥調理積極治療,從根本對抗癌細胞,病情可望大幅改善,恢復健康的人生。 資料來源:Now健康
癌症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冠40年 中醫擊退癌症有方法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癌症是全球頭號死因之一,2020年奪走近千萬條人命;而在台灣,癌症連續40年奪冠,成為10大死因之首。西方醫學對於癌症的發生原因,認為是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腫瘤持續惡化,就形成癌症,又被稱為惡性腫瘤。相較於近百年興起的西方醫學,早在千年前,中醫就已經有記載癌症及其療法,時至今日中醫仍作為癌症治療的方法之一。 癌症成因為何? 研究:與這些危險因子有關 中醫古書上對於癌症的記載稱之為「岩」,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字是取自古代嚴、岩、强等字轉化而來,形容癌腫瘤的堅硬鬱積、腫塊突起與高突不規則,一旦產生有侵犯性、會轉移的癌細胞,將導致周圍組織或器官功能逐漸喪失。據目前研究得知,癌症的成因與以下危險因子有關,例如: ▸家族遺傳。 ▸壓力過大。 ▸體重過重。 ▸工作或居住環境中接觸輻射、重金屬、空氣汙染、工業廢料等高汙染源。 ▸經常接觸有機溶劑、黃麴毒素等致癌化合物。 ▸生活作息不規律。 ▸常吃檳榔、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常吃醃漬類、煙燻類、油炸、油煎、辛辣、碳烤類食物等。 建議應適度調節生活習慣,遠離癌症威脅。莊振杉中醫師指出,通常癌症是以其惡性腫瘤的生長部位來命名,不過中醫治療也會隨生長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以唇癌與舌癌來說,唇屬脾,須從脾胃治;舌為心苗,須從心治,再輔以提升自體免疫用藥,由於中醫治療能針對不同病症予以處方治療,加上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快速被患者吸收。 中醫治癌增強免疫力 同時減輕化放療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對比放、化療在殺傷癌細胞同時也會帶給正常組織的損傷,中醫則是以辨證論治,進行扶正祛邪、去積消腫、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理氣化痰、補虛養正等不同治療,並依據症狀處理,給予養分、增強免疫力,不傷害正常細胞且無副作用,藉此達到治療癌症的效用,因此選對中藥材就成為中醫治療癌症的關鍵。 以「活血化淤」為例,中醫認為腫瘤生成與瘀血的凝滯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活血化淤法具有通行血脈、消散瘀血、抑制結締組織及腫瘤增生,以及消除腫塊等作用,常用藥物包括當歸尾、赤芍、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等,使用時,須根據腫瘤的性質、部位、腫瘤期別與患者體質斟酌運用。 「清熱解毒」則是經常會運用在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因腫瘤與熱毒並存,患者常伴隨腫塊局部灼熱疼痛、發燒、口渴或便秘等症狀,視情況給予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連翹、金銀花、七葉一枝花、黃連等藥物,藉以控制腫瘤周圍炎症及感染,然而過度使用會損傷正氣,因此仍須依照患者的身體狀況給藥。 口腔癌病友多次手術仍復發 改採中醫療法未再犯 1名47歲的許姓男子因嚼食檳榔患上口腔癌,經過手術及多次電療後,仍一再反覆侵擾,令患者痛苦不堪,轉而求診於中醫。莊振杉中醫師提到,該患者求診時,右上唇內長出兩顆堅硬如石的腫瘤,每顆瘤體約1公分,脈象沉細,舌苔呈白旁淡,開予處方食前與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養心湯、半枝蓮等加減,食後與赤靈芝飲,治療2個月後回診,未再復發。 莊振杉中醫師提醒,癌症患者應戒酒、禁檳榔、少喝酒、勿食用不新鮮的食物、回鍋油和多次加工的食品,避免攝取高油脂食物、醃漬、燻烤、油炸或添加亞硝酸鹽的食品,並且勿自行服用中藥材相關的「補品」,如高麗參、肉桂、靈芝、牛樟芝等,應交由具治療癌症經驗的中醫師診斷後,根據患者的病況及體質,分階段對症調理,才能真正改善病症,維持健康。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當癌來敲門別急著害怕! 中醫結合現代生物科技有對策
▲中醫師莊振杉表示,中醫治療癌症,會根據患者的病程和情況做不同的治療,進而達到治療、改善症狀及防止復發的目的。(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曾可梵/台北報導】國人10大死因之中,癌症已蟬聯39年位居首位,為了預防癌症發生,我們必須先了解癌症發生的原因。中醫師莊振杉解釋,癌症是由人體的內在基因和外在因素造成正常細胞產生不規則分裂、增生,這些增生的細胞會與正常細胞爭奪養分,且極具侵略性,會持續分裂複製並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造成癌症發生的原因 主要有3方面 莊振杉進一步分析,造成癌症發生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1)外在因素:病毒感染、傷口感染、菸、酒、檳榔、醃漬食品、藥物、黃麴毒素、環境污染。(2)內在因素:遺傳基因、先天性免疫力低下。(3)老化:罹患癌症的患者年齡多落在50歲過後。 傳統中醫結合現代生物科技 中醫有效對抗癌細胞 由於中醫治療癌症已有千年歷史,除傳統理論外,目前更結合了現代生物科技,萃取出中草藥的有效成分,予以濃縮、微分化,透過腸道直接吸收,直達病源點,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道,進而讓癌細胞逐漸萎縮、消滅,不僅沒有副作用,更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效。 若是惡性腫瘤過大,則可先透過西醫手術切除。不過在手術、化療、放療期間,患者容易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胸悶、心悸、心臟部分細胞呈半衰竭狀態、骨髓抑制、貧血、掉髮等症狀,此時應同時接受中醫的治療,提升自身免疫力並改善症狀,防止癌細胞的復發及轉移。 預防勝於治療遠離致癌因子 若罹癌也不應放棄正規治療機會 莊振杉提到,曾有1名66歲的病患在發現舌癌時已經是末期,舌尖約有3公分的腫瘤,除了服用止痛藥之外,並無做其他治療,前來就診時,聲音沙啞、舌頭腫痛、吞嚥困難。 經診斷後給予中醫藥治療,予以處方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陽和湯、浙貝、夏枯草、蒲公英等加減;經治療1個月後,腫瘤明顯變小,不服用止痛藥也不再疼痛;持續治療2個月後肉眼已觀察不到腫瘤,僅餘舌尖被癌細胞破壞深達1公分的凹痕;再經過2個月的治療,舌尖已逐漸修復。之後8年持續追蹤,沒有發現復發或轉移。 莊振杉提醒民眾,任何疾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避免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習慣,避免辛辣或太滾燙等會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可適時補充維他命C,注意營養均衡。當被宣判罹癌時,就是生命與時間在賽跑,因此只要有救命的正規治療辦法,都應第一時間採取治療,勿留下遺憾。 https://youtu.be/XXOORviq1MY 資料出處:Now健康
癌友體重輕影響治療 營養補充有撇步
日期:2018.09.03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治療過程中,病人常會面臨體重輕的危機,大部分病人不是輸給癌症,而是被「營養不良」打敗。營養師提醒,癌友的營養治療特別需要重視,癌症病人體重下降,可能降低對癌症治療耐受度,嚴重甚至可能需中斷治療。 癌症治療若體重減輕太多 可採用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臻表示,惡性腫瘤持續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健署公布最新統計,癌症時鐘又快轉,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病人體重下降是普遍問題,然而降低病人活動力、體能表現下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降低對癌症治療的耐受度,嚴重甚至可能需中斷治療。 治療前應多選擇新鮮且多樣化的食物,如果體重已經過輕或體重降低較多,建議提早採用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治療中每天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避免只攝取蔬果類。除了到醫院抽血檢查,病友可利用定期測量體重,了解體重改變情形,評估營養狀況,如果體重流失過多或治療過程中出現副作用,建議諮詢營養師,從飲食調整改善。 補充保健食品、營養品 不宜偏廢飲食 林昱臻營養師表示,近年保健食品盛行,使用保健食品預防並延緩副作用應同時配合治療,避免延誤病情。應以熱量蛋白質攝取足夠為基礎,再補充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選擇原則,需挑選具科學驗證的保健素材,並選擇合法廠商。藥物與保健食品需間隔使用,避免交互作用。注意任何營養素都有攝取上限,多食無益,給自己設立停損點,保健食品補充的必要性,可觀察半年是否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營養品是病友可以方便取得的點心,市面上營養品琳瑯滿目,建議病友依自己需求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以均衡配方優先。如果體重減輕過多或因食慾不振造成熱量攝取不足,可選擇濃縮配方,減少進食量,但補充到更多的營養。腫瘤配方中添加許多抗發炎與幫助傷口修復的營養素,如魚油,建議可與均衡配方互相搭配補充。 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 原文連結:癌友體重輕影響治療 營養補充有撇步 如欲轉載本文,請遵守 http://www.uho.com.tw/cc.asp 之規定
癌症接受化療時 自體免疫功能維持正常運作也很重要
【NOW健康 陳鴻謙/台北報導】 名主持人賀一航、資深演員馬如龍相繼罹癌病逝,令各界惋惜。傳聞賀一航8年前曾手術切除大腸癌,但為維持生活品質而拒絕後續化療,改尋求民俗療法,可能也沒有固定回醫院追蹤,後來癌症轉移肺部,治療無效而死亡。 中醫師陳瑞聲表示,癌症除了單純性惡性腫瘤,還有1種是擴散轉移型的惡性腫瘤。由於癌細胞在體內,如果生活習慣和飲食不正常,體內的熱毒容易使癌細胞發生轉移現象。現代西醫已發展出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技術,可有效殺死癌細胞,但嚴重轉移成多種癌症的病患還是無法治療。許多病患無法承受癌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中斷治療,尤其是骨髓抑制所造成的免疫功能,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最後成為敗血症而亡,所以癌症死亡人數連續37年蟬聯冠軍。 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骨髓黏膜及骨髓造血細胞,免疫功能被傷害後,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指數都會偏低不足,若低於標準值而引發骨髓抑制,西醫的因應方式為,白血球不足就打生長激素;血紅素、血小板不足就輸血,但對於骨髓黏膜受傷,造血細胞功能無法恢復卻束手無策。陳瑞聲認為,化療抗癌雖然重要,但保護骨髓使自體正常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透過中醫輔助,如服用護髓解毒湯能減輕骨髓遭受化療傷害,增強造血功能及骨髓黏膜,恢復自體免疫功能運作,這樣副作用的症狀才能減輕,中醫護髓解毒湯為中草藥,不會與化療藥產生衝突,在每1次化療的半衰期服用,可快速修復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減輕8成副作用及骨髓抑制的發生,避免累積每1次化療藥物對免疫功能的傷害,減少敗血症的發生。 臨床經驗顯示,每次化療後半衰期有服用護髓解毒湯的患者,做化療後,身體不適感及疲勞感也減少。患者於化療前抽血檢查,可發現如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3項指標同時上升,表示患者骨髓免疫功能除了少受化療傷害,也能快速修復自體造血功能,否則3項指標難以同時獲得提升。挺過抗癌化療艱難期,提升免疫是關鍵。陳瑞聲建議癌友,在開始接受化療時,就配合中醫調理,避免骨髓抑制的發生。副作用減輕了,更有體力與信心度過化療療程,提升治癒機會,也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https://healthmedia.com.tw/main_detail.php?id=4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