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胃癌避免食用燒烤醃漬加工及高鹽份食品
胃癌是人體內的胃粘膜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除了身體的基因變異、煙酒刺激及幽門桿菌感染外,根據研究指出,常吃燒烤醃漬食品的人,罹患胃癌的機會是平常人的2到3.4倍。此外加工食品及高鹽分食品,也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這是因為這些食品攝入後,會在體內生成N-亞硝基化合物,刺激並造成細胞的變異。 要避免罹患胃癌,最重要的是均衡運動與飲食、吃清淡的食物,少吃燒烤醃漬加工及高鹽分食品。胃癌患者可以考慮中西醫合併治療,中醫治療方面運用生物科技,將中醫藥的有效成份萃取、微分化,透過腸道直接吸收,快速被吸收,作用於病點、消滅癌細胞,進而修復被破壞的細胞、增強自體免疫能力。
癌症時鐘再快轉! 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
國內罹癌人數再攀新高!衛福部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5年有10萬5156人新發罹癌,繼2014首度突破10萬人後再創新高,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較2014年減少6秒,也刷新「癌症時鐘」最快紀錄。新發罹癌人數仍以大腸癌最多,已連續10年蟬聯冠軍,男女十大癌症排名略有變化,男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超越膀胱癌,女性皮膚癌超越子宮頸癌。衛福部指出,人口老化及飲食西化、肥胖等問題,將使每年新發癌症人數還會持續上升。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5月才公布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今公布2015年報告,原預定明年4月中旬才公布,這次提早近5個月,主因以往癌症登記報告公布時,已是3年前數字,恐已與現況有落差,因此國健署今年加快腳步。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說,2015年新增癌症人數10萬5156人,較前一年增加2009人,為史上新高。十大癌症新增人數排名,與前一年相同,依序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與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甲狀腺癌、食道癌。 吳建遠分析,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5年每10萬人中有302人罹癌,較2014年每10萬人減少1.8人,其中大腸癌新發人數雖已連10年蟬聯首位,但新發人數首度下降,較前一年15764人減少185人,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也已較前一年每10萬人減少1.7人,為新發人數及發生率下降最多的癌症,顯示大腸癌篩檢效果已逐漸產生。 另外,男女癌症排名略有不同。吳建遠說,男性十大癌症以大腸癌居首,但2014年排名第九的膀胱癌,被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擠下,位居第10;女性仍以乳癌為首位,但排名第9的皮膚癌超越第8的子宮頸癌,名次互換。 吳建遠指出,整體來看,國內男人比女人容易罹癌,癌症發生率是女人的1.2倍,這與吸菸、飲酒、嚼檳榔人口較多有關,尤其口腔癌與食道癌各為女性的11.6倍、15.8倍。 吳建遠說,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肝癌、胃癌及皮膚癌已連續6年呈現下降趨勢,大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及食道癌近年來則呈現上下波動,乳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仍有增加情形。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說,分析國人50到74歲經大腸癌篩檢揪出病變,高達9成3屬早期癌症,5年存活率超過7成,但如非透過篩檢發現病變,病情早期者只有2成4左右,經本土最新資料分析,大腸癌篩檢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達4成4,提醒民眾應定期做糞便篩檢。(沈能元/台北報導)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1228/1267674/
篩檢治療標準化 8癌症可預防
【本報台北訊】「防癌關鍵,禁菸絕對是重點。」一名美國醫師於一九七六年推動每周四停菸(Smoke Out)活動,幸運帶動全美禁菸風氣,二十年後的全美全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下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表示,「美國做得到,台灣應該也要做到!」他將積極試推屬於台灣的停菸活動,呼籲吸菸民眾每周四停菸,甚至能夠戒菸。 黃達夫指出,抽菸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只要努力禁菸,有效預防肺癌及呼吸道癌,因體內器官互相影響,也有助預防其他癌症的發生。 黃達夫說,檢視美國近三十年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在一九九○年代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特別是一九九一年到二○一五年之間,死亡率降低百分之二十六,約兩百多萬人免於因癌症死亡。反觀台灣,雖因治療技術進步,癌症死亡率慢慢持平或走下坡,但一九八○年到二○一五年的全癌症發生率依舊是逐年攀升,令人憂心。 此外,空氣汙染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和抽菸一樣危險。黃達夫解釋,PM2.5從呼吸道進入後,會經由血液輸送到全身組織器官造成發炎,是誘發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所以汰換老舊汽機車等空汙防制策略,必須落實」。 黃達夫說,目前有八種癌症可預防,,包括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皮膚癌及泌尿系統相關癌症,只要將預防、篩檢及治療標準化,民眾不須要付出生病代價,受治療之苦。 防大腸癌 素食多運動 日前一名愛好運動的醫師,最近半年,他感到運動時的體力不如以往,平日也容易疲倦。就醫發現,原來是因為罹患大腸直腸癌。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表示,大腸直腸發生惡性腫瘤時,可能致使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型態異常、腹痛、貧血等症狀。他建議,即使沒有任何危險因子,四十歲後都宜每兩年自費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即使每次檢查皆無陽性反應,年屆五十歲,仍應作一次大腸鏡檢查。 陳建志說,研究證實,多吃纖維食物、減少紅肉及脂肪攝取、多運動,可有效防止大腸癌,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