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Tag

▲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狀包含全身虛弱,缺乏體力、難以入睡、睡再多也無法緩解疲勞,因疲憊而感到悲傷或煩躁等,情況嚴重恐怕會因此而中斷治療。(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近幾年,台灣癌症時鐘年年快轉,令人聞癌色變的同時,正處於治療中的癌友,最常遇到的困擾是「癌因性疲憊」,尤其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狀包含全身虛弱,缺乏體力、難以入睡、以及睡再多也無法緩解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因疲憊而感到悲傷或煩躁等,不僅對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衝擊,情況嚴重恐怕會因此而中斷治療。   根據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目前癌因性疲憊的發生機轉未明,其中有較多論述認為是惡性腫瘤產生大量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導致身體發炎,這樣的狀況不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讓癌友產生異常疲倦、無力感或睡眠障礙,甚至還會影響腦部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分泌減少、影響造血細胞導致貧血、干擾血清素的分泌,造成生理時鐘大亂。   就中醫的觀點而論,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因性疲憊屬於主觀感受的病症,患者多屬氣虛、陽虛體質,且這種疲憊感並不會因為休息或睡眠時間拉長而有所改善。中醫理論強調五臟六腑平衡的觀念,氣血必須調和、能量流動要順暢,一旦身體體內的代謝失衡,無法順利排出廢物,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惡性腫瘤、癌症。   莊振杉中醫師指出,癌症成因與自體免疫不足,導致正常細胞失去對抗癌細胞增生的能力有關,倘若沒有將真正的致癌因子消除,即使透過手術、放療、化療或電療等方式,仍難保癌症不再復發或轉移。中醫治療癌症,首重增強自體免疫力,修復正常細胞的過程,同時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路,讓惡性腫瘤萎縮、消滅,並透過體質調整,得以恢復體內代謝平衡,也較沒有放、化療的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初期選藥是關鍵,由於治療每種癌症的處方都不同,無論是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化痰、補虛養正方面,都依據患者的症狀與體質選擇能補充養分、提升自體免疫力的中草藥為主,製程上不再只是一般的科學中藥或水煎藥形式。目前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能快速被患者吸收,加速作用於癌細胞,進而修復被破壞的正常細胞,增強自體免疫力,避免日後復發或轉移,達到恢復真正健康的目標。   莊振杉中醫師分享,曾收治1名56歲的女患者有肺鱗狀細胞癌,長期疲倦無力、全身骨頭痠痛、出現腹脹食慾差等症狀。一開始先根據她的症狀,開立食前與救肺散、養心湯、通竅活血散、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菀、沙參、連召、百部、金銀花加減,以及食後與赤靈芝飲等處方,服藥後1個月,患者表示精神與體力恢復許多,精神上不再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隨著體力恢復,生活品質也漸漸回到軌道上,服藥2個月後,其他症狀皆已消失,食慾恢復,關節也不痠痛。接著持續服藥半年調理身體,鞏固好自體免疫力,防止癌症復發。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3分之1的癌症是可預防的。莊振杉中醫師呼籲,除了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民眾應力行健康生活、多蔬果少加工食品、養成規律運動及早睡習慣、拒絕菸酒和檳榔。罹癌的患者,應即時尋找專業中醫師診斷,透過中醫藥調理積極治療,從根本對抗癌細胞,病情可望大幅改善,恢復健康的人生。 資料來源:Now健康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癌症是全球頭號死因之一,2020年奪走近千萬條人命;而在台灣,癌症連續40年奪冠,成為10大死因之首。西方醫學對於癌症的發生原因,認為是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腫瘤持續惡化,就形成癌症,又被稱為惡性腫瘤。相較於近百年興起的西方醫學,早在千年前,中醫就已經有記載癌症及其療法,時至今日中醫仍作為癌症治療的方法之一。 癌症成因為何? 研究:與這些危險因子有關 中醫古書上對於癌症的記載稱之為「岩」,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字是取自古代嚴、岩、强等字轉化而來,形容癌腫瘤的堅硬鬱積、腫塊突起與高突不規則,一旦產生有侵犯性、會轉移的癌細胞,將導致周圍組織或器官功能逐漸喪失。據目前研究得知,癌症的成因與以下危險因子有關,例如: ▸家族遺傳。 ▸壓力過大。 ▸體重過重。 ▸工作或居住環境中接觸輻射、重金屬、空氣汙染、工業廢料等高汙染源。 ▸經常接觸有機溶劑、黃麴毒素等致癌化合物。 ▸生活作息不規律。 ▸常吃檳榔、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常吃醃漬類、煙燻類、油炸、油煎、辛辣、碳烤類食物等。 建議應適度調節生活習慣,遠離癌症威脅。莊振杉中醫師指出,通常癌症是以其惡性腫瘤的生長部位來命名,不過中醫治療也會隨生長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以唇癌與舌癌來說,唇屬脾,須從脾胃治;舌為心苗,須從心治,再輔以提升自體免疫用藥,由於中醫治療能針對不同病症予以處方治療,加上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快速被患者吸收。 中醫治癌增強免疫力 同時減輕化放療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對比放、化療在殺傷癌細胞同時也會帶給正常組織的損傷,中醫則是以辨證論治,進行扶正祛邪、去積消腫、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理氣化痰、補虛養正等不同治療,並依據症狀處理,給予養分、增強免疫力,不傷害正常細胞且無副作用,藉此達到治療癌症的效用,因此選對中藥材就成為中醫治療癌症的關鍵。 以「活血化淤」為例,中醫認為腫瘤生成與瘀血的凝滯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活血化淤法具有通行血脈、消散瘀血、抑制結締組織及腫瘤增生,以及消除腫塊等作用,常用藥物包括當歸尾、赤芍、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等,使用時,須根據腫瘤的性質、部位、腫瘤期別與患者體質斟酌運用。 「清熱解毒」則是經常會運用在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因腫瘤與熱毒並存,患者常伴隨腫塊局部灼熱疼痛、發燒、口渴或便秘等症狀,視情況給予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連翹、金銀花、七葉一枝花、黃連等藥物,藉以控制腫瘤周圍炎症及感染,然而過度使用會損傷正氣,因此仍須依照患者的身體狀況給藥。 口腔癌病友多次手術仍復發 改採中醫療法未再犯 1名47歲的許姓男子因嚼食檳榔患上口腔癌,經過手術及多次電療後,仍一再反覆侵擾,令患者痛苦不堪,轉而求診於中醫。莊振杉中醫師提到,該患者求診時,右上唇內長出兩顆堅硬如石的腫瘤,每顆瘤體約1公分,脈象沉細,舌苔呈白旁淡,開予處方食前與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養心湯、半枝蓮等加減,食後與赤靈芝飲,治療2個月後回診,未再復發。 莊振杉中醫師提醒,癌症患者應戒酒、禁檳榔、少喝酒、勿食用不新鮮的食物、回鍋油和多次加工的食品,避免攝取高油脂食物、醃漬、燻烤、油炸或添加亞硝酸鹽的食品,並且勿自行服用中藥材相關的「補品」,如高麗參、肉桂、靈芝、牛樟芝等,應交由具治療癌症經驗的中醫師診斷後,根據患者的病況及體質,分階段對症調理,才能真正改善病症,維持健康。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中醫治療癌症透過中藥結合現代生物科技,將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更能快速被患者吸收,安全且無副作用。(攝影/林志遠)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1名年約9旬的葉姓老翁於2020年7月發現左舌下及牙齦產生疼痛感,就醫檢查後確診為舌癌。但葉姓老翁年邁,且患有心臟病、肺部疾病及尿毒症故長期服用藥物,腎功能極差;當時患者生活已無法自理,經評估無法實行手術、放療或化療,轉而尋求中醫,診療1個月後,葉姓老翁已不再感到疼痛,恢復正常飲食和行動,生活也能自理。 這類患者選擇中醫治療癌症 看重中醫抗癌優勢 收治該名患者的杏菖中醫莊振杉醫師指出,多數癌症患者在得知罹癌後,會選擇以現代醫學方式如手術、放化療等治療途徑。 但也有患者會選擇中醫治療,如年老體衰的患者,不適合做侵入性及副作用較大的現代醫學治療、發現病症時已是末期的癌友、治療後再度復發或轉移之間循環的癌友,以及部分選擇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患者。 其實中醫治療癌症,無論發現癌症時是初期或晚期,採取中醫藥治療,或中西醫合併搭配治療已成為抗癌新趨勢。 罹癌機率與免疫力有關 中醫有效提升免疫對抗癌症 據醫學研究顯示,先天免疫不足者致癌率較正常人多200倍以上,意即自體細胞免疫力是決定癌變的重要指標。要治癒癌症,首先需有足夠的自體免疫力,若自體免疫力不足,則必須仰賴抗癌藥物避免癌細胞繼續增生,才能進一步消滅癌細胞。 然而,莊振杉中醫師提到,以現代醫學治療癌症雖能快速縮小腫瘤,但通常不會再搭配其他藥物治療,故病因並未完全消除;經後續追蹤觀察,大部分癌友會因為復發或轉移而進入病程的中期、晚期,加上手術或放化療後,患者的體力及免疫力低下,必須做病因回溯,此時若同時搭配中醫藥治療,提升免疫力,更能有效對抗癌症。 舉例來說,嚼檳榔易引發口腔內癌症;酗酒、暴飲暴食、熬夜易引發肝癌;吸菸、空氣汙染易產生肺癌或鼻咽癌;常吃辛辣、油炸、醃漬物有較高機率罹患食道癌、腸癌及胃癌,因此在治療時,需先去除相關致癌因子,再依據患者的症狀與體質做養分補充並且提高抗氧化能力。 中藥複方成分能消除自由基 有助殲滅癌細胞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中醫藥有許多清熱養陰的複方、有機元素、疏經活血、新陳代謝及抗癌藥物,都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使血氧量增加,一方面中斷癌細胞養分通路並消滅癌細胞,另一方面則進行細胞修復,抑制癌細胞增生,以減少復發機率。透過正確的中醫藥並利用現代生物科技,將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更能快速被患者吸收,安全且無副作用。 許多患者平時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等到發現癌症時,都已經來到中、晚期,對此,莊振杉中醫師建議,民眾應每年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現癌症,除了尋求現代醫學的幫助,仍應諮詢有治療癌症經驗的專業中醫師,以中醫藥作為營養療法、症狀療法,來提升自體免疫力。同時,保持正常的生活、飲食及樂觀的態度,切勿聽信偏方,並持續進行追蹤,才能避免復發或轉移。 https://youtu.be/BEILcB84ki0 資料來源:Now健康

▲中醫師莊振杉表示,中醫治療癌症,會根據患者的病程和情況做不同的治療,進而達到治療、改善症狀及防止復發的目的。(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曾可梵/台北報導】國人10大死因之中,癌症已蟬聯39年位居首位,為了預防癌症發生,我們必須先了解癌症發生的原因。中醫師莊振杉解釋,癌症是由人體的內在基因和外在因素造成正常細胞產生不規則分裂、增生,這些增生的細胞會與正常細胞爭奪養分,且極具侵略性,會持續分裂複製並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造成癌症發生的原因 主要有3方面 莊振杉進一步分析,造成癌症發生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1)外在因素:病毒感染、傷口感染、菸、酒、檳榔、醃漬食品、藥物、黃麴毒素、環境污染。(2)內在因素:遺傳基因、先天性免疫力低下。(3)老化:罹患癌症的患者年齡多落在50歲過後。 傳統中醫結合現代生物科技 中醫有效對抗癌細胞 由於中醫治療癌症已有千年歷史,除傳統理論外,目前更結合了現代生物科技,萃取出中草藥的有效成分,予以濃縮、微分化,透過腸道直接吸收,直達病源點,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道,進而讓癌細胞逐漸萎縮、消滅,不僅沒有副作用,更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效。 若是惡性腫瘤過大,則可先透過西醫手術切除。不過在手術、化療、放療期間,患者容易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胸悶、心悸、心臟部分細胞呈半衰竭狀態、骨髓抑制、貧血、掉髮等症狀,此時應同時接受中醫的治療,提升自身免疫力並改善症狀,防止癌細胞的復發及轉移。 預防勝於治療遠離致癌因子 若罹癌也不應放棄正規治療機會 莊振杉提到,曾有1名66歲的病患在發現舌癌時已經是末期,舌尖約有3公分的腫瘤,除了服用止痛藥之外,並無做其他治療,前來就診時,聲音沙啞、舌頭腫痛、吞嚥困難。 經診斷後給予中醫藥治療,予以處方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陽和湯、浙貝、夏枯草、蒲公英等加減;經治療1個月後,腫瘤明顯變小,不服用止痛藥也不再疼痛;持續治療2個月後肉眼已觀察不到腫瘤,僅餘舌尖被癌細胞破壞深達1公分的凹痕;再經過2個月的治療,舌尖已逐漸修復。之後8年持續追蹤,沒有發現復發或轉移。 莊振杉提醒民眾,任何疾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避免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習慣,避免辛辣或太滾燙等會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可適時補充維他命C,注意營養均衡。當被宣判罹癌時,就是生命與時間在賽跑,因此只要有救命的正規治療辦法,都應第一時間採取治療,勿留下遺憾。 https://youtu.be/XXOORviq1MY 資料出處:Now健康

▲醫師提醒,舌頭若感覺有異樣應提高警覺,例如舌部潰傷2周未癒合、硬塊、出血、感覺麻木等,皆應盡速就醫檢查。(圖/NOW健康製作)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然而,口腔癌涉及面頰、舌頭、唇部和上下頷等部位,除頰粘膜癌之外,舌癌屬口腔第2常見腫瘤,初期會以小潰瘍表現,逐漸會侵犯舌內深處,進而造成吞嚥及說話困難。 口腔環境長期受刺激 埋下日後罹患舌癌禍根 口腔內的惡性腫瘤多由黏膜上鱗狀細胞惡化所致,正常來說,黏膜具有一定再生能力,若長期受到刺激,可能造成細胞產生變異,包括如嚼食檳榔、抽煙、喝酒、經常吃過燙或太辣食物、口腔衛生不良、蛀牙、長期裝置不適合的假牙、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及暴露輻射線等,都可能成為罹患口腔內舌癌的危險因子。西醫常見治療舌癌以手術方式為主,晚期術後常合併化療及放療處置;但對於害怕手術治療的病患,透過中醫治療仍可找到一線生機。 因懼怕舌頭切除 舌癌晚期病患求助中醫 中醫師莊振杉曾收治1名求診時66歲病患,最初因舌尖疼痛,長期服用止痛劑一直無法止痛,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舌癌晚期,因懼怕舌頭切除、無法復原,沮喪絕望之餘,由家人陪同前來求診。經過2個月中醫對症治療後腫瘤消失,而舌尖被癌細胞破壞深達1公分,再接續2個月的治療,舌尖部位也逐漸修復,至今8年多以來持續追蹤,未發現復發或轉移。 莊振杉進一步說明,病患前來就診時,舌尖有約3公分的腫瘤,主訴舌尖腫痛,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口乾,還有便秘、失眠等症狀,除服止痛劑緩解疼痛,並無採取任何治療。診斷後發現病患脈象沉、弦而細,舌苔黃旁邊偏紅,開立中醫處方於飯前服用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陽和湯、浙貝、夏枯草、蒲公英、龍葵加減;飯後給予消積飲1個月。第1次回診後,病患的瘤體明顯變小且吞嚥正常、精神體力恢復、症狀大幅改善。後續添加散腫潰堅湯、養心湯等,治療4個月後已好轉。 舌部潰傷2周未癒合 舌部出血、麻木應盡速就醫 通常舌頭是最容易被診斷和根治的器官,如果感覺有異樣應提高警覺,包括相同位置的舌部潰瘍逾2周未癒合、舌部觸摸有硬塊、持續感覺舌部麻木或舌部有出血等,皆應盡速就醫檢查。 莊振杉提醒,尋求中醫治療前,應備齊現代醫學檢查報告及血液檢驗數據等,有助於中醫診斷病情、對症治療,舌癌患者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預後也較佳。   相關報導連結 NOW健康 台灣醫級邦 LINE TODAY yahoo新聞 sina新浪 HiNet PChome LIFE 民視新聞網 新唐人 杏菖中醫感謝各媒體報導

▲肝臟是沒有痛覺神經的,因此早期病患感受不明顯,等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圖/NOW健康製作)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民國108年國人10大癌症死亡率顯示,肝癌排名第2位,僅次於肺癌,可見肝癌對全民的健康威脅仍處居高不下的情況。現年約60歲的莊先生是名B型肝炎患者,因為肝臟長期慢性發炎進而產生肝硬化,最後檢查又發現2顆肝腫瘤,血清檢測GOT 51、GPT 69(GOT、GPT數值在40以下為正常),之後癌細胞甚至轉移肺部,服用降糖劑、降壓劑多年。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3部曲 早期掌握治療有希望 中醫師莊振杉表示,肝炎病患常見到所謂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3部曲,肝臟是沒有痛覺神經的,感染B、C型肝炎病毒的民眾經過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肝硬化,但多數肝硬化病患初期可能只感覺疲勞、症狀不明顯。然而現代醫學對於肝硬化並無特效藥,許多人等到症狀出現時,往往已是中、晚期病程,甚至已演變為肝癌。 前述個案莊先生之後尋求中醫治療,莊振杉醫師收治該病患時發現他的脈象沉緩微濇、舌苔黃膩,並針對患者症狀開立餐前的紫根牡蠣湯、桂枝茯苓湯、牛黃解毒散、浙貝、刺五加、射干、川七、蒲公英、珍珠、綿茵陳,南星、五味子、甜菊;搭配餐後的牛黃解毒丸各服用1個月,經過持續治療,整體復原狀況良好。治療4個月後,斷層掃描腫瘤由8公分縮小為6公分,持續治療第8個月,檢查結果 GOT 31、GPT 28,10個月後檢查肝、肺腫瘤已消失,肝、腎功能恢復正常。 莊振杉指出,通常肝發炎的原因很多,例如病毒性、酒精性、脂肪性、藥物傷害、長期熬夜、膽汁分泌異常、免疫異常等,若能在肝硬化的初期,盡早尋求專業中醫師積極治療,是可以讓受損的肝臟功能復原。通常藉由肝功能檢驗可以知道肝臟的健康狀態,若檢查發現肝指數偏高,就表示肝臟正在發炎。 肝膽經半夜11點至3點 身體應充足休息不熬夜 中醫治療肝硬化主要是將中醫藥運用現代生物科技的技術,萃取出中藥特定元素,並經過奈米化、酵素化過程,以利藥物易被人體吸收,藉由抑制病毒活動為治療目標,將肝臟內壞死細胞修復、纖維化及硬化的部分進行溶解、代謝,並達到修復、再生的結果。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肝膽經運行時間為夜晚11點至凌晨3點,此時應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不應長期熬夜。莊振杉最後提醒民眾,在肝病治療期間,應避免飲酒、服用來路不明偏方等,養成規律作息、飲食均衡,應多攝取天然的綠色蔬菜和水果,避開加工製品,肝硬化並非全然不可逆轉,及早藉由中醫持續治療3至6個月,多半能獲得改善、甚至痊癒。 NOW健康 台灣醫級邦 yahoo新聞 sina新浪新聞 HiNet PChome LIFE match生活網 民視新聞網 蕃新聞 yahoo早安健康 FORMOSA

▲口腔癌存活率高,越早接受正規的中醫藥治療效果越佳。(圖/ingimage)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樂壇才子陳昇日前因例行健檢,檢查出口腔腫瘤,不得不宣布原訂於年底開辦的跨年演唱會無限延期,震驚樂壇。口腔腫瘤是指口腔內的軟、硬組織出現不正常的增生或病變,腫瘤若為惡性,便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口腔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國人10大癌症死因的第5位便是口腔癌。 對於治療口腔癌,一般民眾第一個想法便是須接受西醫的標靶與化療。對此,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醫師表示,口腔癌好發於舌、唇、齒齦、口腔內膜、咽、喉等部位,影響範圍包含發聲、吞嚥、咬合、美觀等問題。其生長部位肉眼可見,中醫藥物可直接觸及,通常預後佳,因此若檢查為口腔癌變,經專業中醫師診斷評估後,也可考慮採取中醫藥治療。 莊振杉醫師指出,若癌症病灶已發生嚴重出血、劇烈疼痛者,則可由中西醫合併治療,已經手術、化療、放療者,也可藉由中醫藥進行傷口修復,增強自體免疫能力,以避免復發或轉移。 門診中曾收治1名50多歲口腔癌中晚期的中年男子,因長年咀嚼檳榔的習慣,後被診斷罹患口腔癌,經手術後仍有語言與吞嚥障礙,經中醫診斷,其脈沉緩濇,給予處方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夏枯草、浙貝、蒲公英、半支蓮、消積飲等,持續服用4個月。持續追蹤至今,癌症並未復發,且語言表達與吞嚥進食也有長足的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除了治療口腔癌以外,對於術後調理也有提供完整的輔助。多數口腔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會引發粘膜炎,導致黏膜潰爛、傷口疼痛,也因此無法正常進食,獲取足夠與均衡的營養而影響復原。莊振杉醫師建議,可採用中藥調理與修復潰爛的黏膜,緩解手術造成的腸胃不適與噁心等副作用。並藉由調理脾胃,讓患者的消化吸收恢復正常,取得足夠的自體免疫能力。 最後,莊振杉醫師也提醒,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幾乎是適用於所有病症的黃金準則。民眾一旦發現口腔內有顏色改變(紅、白斑塊)、腫塊、潰瘍等,持續超過2周不見好轉,就應立即就醫檢查。特別是平日有吸菸與嚼食檳榔習慣的高危險群,更應特別留意,必要時應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因為這些都是口腔癌的典型症狀。菸酒、辛辣刺激與滾燙的食物,在長期接觸下都有可能因過度刺激口腔黏膜誘發口腔癌,提醒民眾需盡量避免。

身體組織的正常細胞在凋亡後,會有新的細胞產生出來,在原來的位置發揮原先的功能。細胞的癌化是指細胞發生變異,產生持續增生的現象。新增的癌細胞分化很差,無法執行原先細胞的功能,也無法被正常地清除與取代,就形成了腫瘤。 腫瘤如果生存在有空腔的環境,在形成的初期,無法被察覺。因為身體不會有疼痛或不適的反應,等到腫瘤開始變大,就會開始壓迫周邊的組織,沿著較容易突破的路徑生長。古人觀察到腫瘤就是一個瘤體堅硬有多重觸手的變異組織,外型跟螃蟹一樣,所以癌症的英文就是Cancer。 腫瘤增生的過程,如果侵蝕到血管跟神經就會出現出血與疼痛的症狀。增生過程也會持續壓迫或周遭血管,造成鄰近組織缺乏氧氣與營養,造成壞死最終被癌細胞所取代。有些癌細胞會產生破壞細胞膜的酵素,破壞臨近的組織並穿透基底膜造成浸潤的現象,此外細胞癌化後的特性就是具有移動性,容易脫離原先的位置,透過侵入或滲出,移動到附近的組織,等到抵達淋巴或血管就有開始有遠端轉移的能力。 如果沒有減肥卻出現體重減輕、或是在頸部鼠蹊部股溝摸到不痛的腫塊、不明的出血、久不痊癒的潰瘍及傷口、持續的咳嗽、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持續的疼痛及倦怠、身體的痣出現變色變大或滲漏。這七種現象可能是癌症的警訊,必須及早就醫治療。 治療的過程可以考慮採用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方式,利用現代醫學的手術及化放治療快速殺滅腫瘤,再運用中醫現代化生物科技,讓藥物快速抵達患部,同時增強自身免疫能力、減輕化放療產生的副作用、健旺病人的精神與體力,如此才能達到治療癌症的最好效果。

最近網絡上流傳著蒲公英抗癌的資訊,造成某些患者嘗試使用。在中醫的典籍上蒲公英的確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效果,但蒲公英苦寒、不當及長期使用會造成傷身及傷腎。中醫藥講究君臣佐使,不鼓勵患者服用單味藥,有腫瘤或肝臟問題,還是必須延請合格中醫師診治,切勿自行服用草藥或不明藥物,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在人體細胞新陳代謝中,氧氣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過程中,副產物就是自由基。換言之自由基的產生是無法避免的,只要人有呼吸代謝就一定會產生。 自由基是一種活潑的過氧化物,會搶奪周遭物質的電子,造成一系列連鎖的破壞,人體的老化與癌症最有可能就是由自由基所引起,所以如何抗氧化抑制自由基就成為養生的重要課題。 要控制自由基的破壞必須有抗氧化物質,一般來說以食物來看,就是富含維生素CE以及胡蘿蔔素的蔬果,從治療的角度來看,中醫藥有許多抗氧化物抑制自由基的藥材,如黃酮類的甘草丹參、皂類的人參三七、生物鹼類的黃連、多醣體的黃耆肉蓯蓉。中醫師可以透過這些藥物消除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這也是中醫藥抗癌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