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冠40年 中醫擊退癌症有方法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癌症是全球頭號死因之一,2020年奪走近千萬條人命;而在台灣,癌症連續40年奪冠,成為10大死因之首。西方醫學對於癌症的發生原因,認為是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腫瘤持續惡化,就形成癌症,又被稱為惡性腫瘤。相較於近百年興起的西方醫學,早在千年前,中醫就已經有記載癌症及其療法,時至今日中醫仍作為癌症治療的方法之一。 癌症成因為何? 研究:與這些危險因子有關 中醫古書上對於癌症的記載稱之為「岩」,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字是取自古代嚴、岩、强等字轉化而來,形容癌腫瘤的堅硬鬱積、腫塊突起與高突不規則,一旦產生有侵犯性、會轉移的癌細胞,將導致周圍組織或器官功能逐漸喪失。據目前研究得知,癌症的成因與以下危險因子有關,例如: ▸家族遺傳。 ▸壓力過大。 ▸體重過重。 ▸工作或居住環境中接觸輻射、重金屬、空氣汙染、工業廢料等高汙染源。 ▸經常接觸有機溶劑、黃麴毒素等致癌化合物。 ▸生活作息不規律。 ▸常吃檳榔、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常吃醃漬類、煙燻類、油炸、油煎、辛辣、碳烤類食物等。 建議應適度調節生活習慣,遠離癌症威脅。莊振杉中醫師指出,通常癌症是以其惡性腫瘤的生長部位來命名,不過中醫治療也會隨生長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以唇癌與舌癌來說,唇屬脾,須從脾胃治;舌為心苗,須從心治,再輔以提升自體免疫用藥,由於中醫治療能針對不同病症予以處方治療,加上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快速被患者吸收。 中醫治癌增強免疫力 同時減輕化放療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對比放、化療在殺傷癌細胞同時也會帶給正常組織的損傷,中醫則是以辨證論治,進行扶正祛邪、去積消腫、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理氣化痰、補虛養正等不同治療,並依據症狀處理,給予養分、增強免疫力,不傷害正常細胞且無副作用,藉此達到治療癌症的效用,因此選對中藥材就成為中醫治療癌症的關鍵。 以「活血化淤」為例,中醫認為腫瘤生成與瘀血的凝滯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活血化淤法具有通行血脈、消散瘀血、抑制結締組織及腫瘤增生,以及消除腫塊等作用,常用藥物包括當歸尾、赤芍、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等,使用時,須根據腫瘤的性質、部位、腫瘤期別與患者體質斟酌運用。 「清熱解毒」則是經常會運用在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因腫瘤與熱毒並存,患者常伴隨腫塊局部灼熱疼痛、發燒、口渴或便秘等症狀,視情況給予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連翹、金銀花、七葉一枝花、黃連等藥物,藉以控制腫瘤周圍炎症及感染,然而過度使用會損傷正氣,因此仍須依照患者的身體狀況給藥。 口腔癌病友多次手術仍復發 改採中醫療法未再犯 1名47歲的許姓男子因嚼食檳榔患上口腔癌,經過手術及多次電療後,仍一再反覆侵擾,令患者痛苦不堪,轉而求診於中醫。莊振杉中醫師提到,該患者求診時,右上唇內長出兩顆堅硬如石的腫瘤,每顆瘤體約1公分,脈象沉細,舌苔呈白旁淡,開予處方食前與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養心湯、半枝蓮等加減,食後與赤靈芝飲,治療2個月後回診,未再復發。 莊振杉中醫師提醒,癌症患者應戒酒、禁檳榔、少喝酒、勿食用不新鮮的食物、回鍋油和多次加工的食品,避免攝取高油脂食物、醃漬、燻烤、油炸或添加亞硝酸鹽的食品,並且勿自行服用中藥材相關的「補品」,如高麗參、肉桂、靈芝、牛樟芝等,應交由具治療癌症經驗的中醫師診斷後,根據患者的病況及體質,分階段對症調理,才能真正改善病症,維持健康。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口腔癌及頭頸癌治療副作用令癌友恐懼 中醫提供新選擇
▲中醫師莊振杉坦言,基於種種難受的副作用讓許多頭頸部患者會對療程產生抗拒,轉而尋求中醫協助。(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病逝,而歌手陳昇則證實罹口腔癌,無論是口腔癌或是頭頸部癌症,因手術可能造成外觀的改變,以及進食的痛苦會感到恐懼與退縮之心,令許多癌友遲遲不敢就醫。對此,中醫門診觀察發現,有越來越多罹患口腔癌、頭頸部癌症的癌友,會將中醫列入治療的選擇。 頭頸癌依原發部位命名 多數病理表現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 曾收治多名頭頸部癌症患者的中醫師莊振杉表示,頭頸部癌症如: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是根據其原發部位命名,大多數病理表現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約佔85%至95%。好發因子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遺傳等,發生在不同部位則會呈現不同症狀: ▸癌發部位在口腔:患者容易發生口腔潰瘍且傷口不易癒合、疼痛麻木或出現紅白斑。 ▸癌發部位在口咽部:會使患者吞嚥困難、口臭、發聲困難、喉嚨痛或感覺卡卡的。 ▸癌發部位在下咽部或喉部:會使患者聲音沙啞、頸部有腫塊、吞嚥困難或疼痛等。 頭頸部癌症患者在西醫手術後,會有長達14天需要使用鼻胃管餵食的過渡期,因為口腔潰瘍的疼痛而導致無法進食;舌癌患者則因切除舌頭,造成外觀缺陷和進食不便;頸部腫瘤以放射線治療會改變味覺。 莊振杉坦言,基於上述種種難受的副作用讓許多頭頸部患者會對療程產生抗拒,轉而尋求中醫協助。 中醫結合現代生物科技 阻斷癌細胞防止復發轉移 莊振杉指出,曾有1名57歲口腔癌患者長年有嚼檳榔的習慣,右頰黏膜曾開刀約1公分,前來求診時,口腔兩頰內的細胞黏膜鈣化,嘴巴無法像一般人完全張開,說話不清楚,且有吞嚥障礙,經診斷後開立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蒲公英、半支蓮、珍珠、白芥子、麻黃,食後與消積飲,治療約4個月後,病症已痊癒,追蹤至今仍不見復發。 「能讓該名患者治癒的關鍵在於現代生物科技的輔助!」,莊振杉提到,因為中藥材經過生物科技純度化、酵素化處理,能讓藥物直接作用到多數頭頸癌部位,迅速強化自體免疫及抗氧化能力,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路,使癌細胞得不到養分而迅速萎縮,防止癌細胞復發及轉移。 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接受癌症治療後仍應定期回診追蹤檢查 而對於想要尋求中醫治療的患者,莊振杉特別提醒,由於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所使用之中醫藥也不盡相同,應備妥醫院的詳細檢查報告,再尋求中醫師協助。 衛福部國健署有提供免費的口腔癌篩檢,是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之原住民,得每2年進行一次口腔癌篩檢。莊振杉強調,唯有平日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治療後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才能真正擺脫癌細胞糾纏。 資料來源:Now健康
怕口腔癌化療副作用延誤治療 現代中醫藥供癌友新選擇
▲許多患者恐懼西醫癌症治療造成的副作用,遲遲不敢就診耽誤治療時機,而中醫療法近年也成為口腔癌患者的治療選擇。(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黃育成/台北報導】口腔癌長年名列國人10大死亡癌症中,嚼檳榔、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尤其嚼檳榔,其纖維會破壞口腔黏膜,在口內反覆產生傷口,最後容易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統計顯示,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10年以上。其中,舌癌也是口腔癌的1種,通常被發現時,症狀已相當嚴重,手術或化療後遺症、副作用又常令患者害怕,而中醫療法近年也成為口腔癌患者的治療選擇。 口腔內有潰瘍、傷口突起久不癒 恐為舌癌初期徵兆 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指出,中醫在千年以前就有記載針對癌症的療法,根據辯證論治,以扶正驅邪、去積消腫、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止血、止痛並削減瘤體;對於正在接受西醫治療的患者,中醫藥也能減輕病人在西醫治療中的免疫抑制和毒性反應,降低治療副作用、促進氣血循環,增強病人的免疫力和體力,藉此提升藥物效果。 舌癌在初期常會出現小潰瘍,症狀為疼痛,並逐漸深入舌內,侵犯舌頭功能,造成吞嚥和說話困難,隨著病情加重且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和耳朵,通常發生在有食用菸、酒、檳榔習慣的人,或者口腔衛生不良、蛀牙、長期裝置不適合的假牙、人類乳突病毒(HPV)和暴露於輻射線的人身上。 中醫治療癌症無副作用 中醫理論結合現代生物技術 66歲的李先生因察覺右舌尖有突起物,經大醫院檢查確診為舌癌末期,腫瘤約3公分,疼痛難忍僅服用止痛劑,卻因為手術後會影響外觀及功能,而化療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發炎潰爛、傷口發臭、難以進食,因此不願意接受西醫治療,經家屬多方找尋治療方法並勸導後,終於願意前往中醫診所醫治,且經4個月治療,讓癌細胞消失且痊癒,吞嚥功能恢復,精神和體力都恢復正常。 收治李先生的莊振杉院長補充說明,中醫治療癌症的原理是運用老中醫的千年智慧結晶,結合現代生物科技技術,將藥物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效能快速被身體吸收,作用於患部、消滅癌細胞,修復被破壞的細胞,提升自體免疫功能,避免轉移或復發。 莊振杉院長提醒,有許多患者是到了癌症中晚期才來求診,雖然確實有像李先生這樣成功的案例,但中晚期患者的細胞組織通常被癌細胞嚴重破壞,阻礙了養分和血管通路,造成修復上的困難,因此建議除了西醫療法外,理當以中醫療法修復受損細胞,自體免疫才能真正提升,讓生命不再受到癌症威脅。
舌尖潰瘍2周未癒合是警訊! 一旦侵犯舌內深處恐舌癌
▲醫師提醒,舌頭若感覺有異樣應提高警覺,例如舌部潰傷2周未癒合、硬塊、出血、感覺麻木等,皆應盡速就醫檢查。(圖/NOW健康製作)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然而,口腔癌涉及面頰、舌頭、唇部和上下頷等部位,除頰粘膜癌之外,舌癌屬口腔第2常見腫瘤,初期會以小潰瘍表現,逐漸會侵犯舌內深處,進而造成吞嚥及說話困難。 口腔環境長期受刺激 埋下日後罹患舌癌禍根 口腔內的惡性腫瘤多由黏膜上鱗狀細胞惡化所致,正常來說,黏膜具有一定再生能力,若長期受到刺激,可能造成細胞產生變異,包括如嚼食檳榔、抽煙、喝酒、經常吃過燙或太辣食物、口腔衛生不良、蛀牙、長期裝置不適合的假牙、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及暴露輻射線等,都可能成為罹患口腔內舌癌的危險因子。西醫常見治療舌癌以手術方式為主,晚期術後常合併化療及放療處置;但對於害怕手術治療的病患,透過中醫治療仍可找到一線生機。 因懼怕舌頭切除 舌癌晚期病患求助中醫 中醫師莊振杉曾收治1名求診時66歲病患,最初因舌尖疼痛,長期服用止痛劑一直無法止痛,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舌癌晚期,因懼怕舌頭切除、無法復原,沮喪絕望之餘,由家人陪同前來求診。經過2個月中醫對症治療後腫瘤消失,而舌尖被癌細胞破壞深達1公分,再接續2個月的治療,舌尖部位也逐漸修復,至今8年多以來持續追蹤,未發現復發或轉移。 莊振杉進一步說明,病患前來就診時,舌尖有約3公分的腫瘤,主訴舌尖腫痛,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口乾,還有便秘、失眠等症狀,除服止痛劑緩解疼痛,並無採取任何治療。診斷後發現病患脈象沉、弦而細,舌苔黃旁邊偏紅,開立中醫處方於飯前服用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陽和湯、浙貝、夏枯草、蒲公英、龍葵加減;飯後給予消積飲1個月。第1次回診後,病患的瘤體明顯變小且吞嚥正常、精神體力恢復、症狀大幅改善。後續添加散腫潰堅湯、養心湯等,治療4個月後已好轉。 舌部潰傷2周未癒合 舌部出血、麻木應盡速就醫 通常舌頭是最容易被診斷和根治的器官,如果感覺有異樣應提高警覺,包括相同位置的舌部潰瘍逾2周未癒合、舌部觸摸有硬塊、持續感覺舌部麻木或舌部有出血等,皆應盡速就醫檢查。 莊振杉提醒,尋求中醫治療前,應備齊現代醫學檢查報告及血液檢驗數據等,有助於中醫診斷病情、對症治療,舌癌患者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預後也較佳。 相關報導連結 NOW健康 台灣醫級邦 LINE TODAY yahoo新聞 sina新浪 HiNet PChome LIFE 民視新聞網 新唐人 杏菖中醫感謝各媒體報導
口腔潰瘍逾2周恐口腔癌? 中醫對症及早修復病灶
▲口腔癌存活率高,越早接受正規的中醫藥治療效果越佳。(圖/ingimage)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樂壇才子陳昇日前因例行健檢,檢查出口腔腫瘤,不得不宣布原訂於年底開辦的跨年演唱會無限延期,震驚樂壇。口腔腫瘤是指口腔內的軟、硬組織出現不正常的增生或病變,腫瘤若為惡性,便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口腔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國人10大癌症死因的第5位便是口腔癌。 對於治療口腔癌,一般民眾第一個想法便是須接受西醫的標靶與化療。對此,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醫師表示,口腔癌好發於舌、唇、齒齦、口腔內膜、咽、喉等部位,影響範圍包含發聲、吞嚥、咬合、美觀等問題。其生長部位肉眼可見,中醫藥物可直接觸及,通常預後佳,因此若檢查為口腔癌變,經專業中醫師診斷評估後,也可考慮採取中醫藥治療。 莊振杉醫師指出,若癌症病灶已發生嚴重出血、劇烈疼痛者,則可由中西醫合併治療,已經手術、化療、放療者,也可藉由中醫藥進行傷口修復,增強自體免疫能力,以避免復發或轉移。 門診中曾收治1名50多歲口腔癌中晚期的中年男子,因長年咀嚼檳榔的習慣,後被診斷罹患口腔癌,經手術後仍有語言與吞嚥障礙,經中醫診斷,其脈沉緩濇,給予處方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夏枯草、浙貝、蒲公英、半支蓮、消積飲等,持續服用4個月。持續追蹤至今,癌症並未復發,且語言表達與吞嚥進食也有長足的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除了治療口腔癌以外,對於術後調理也有提供完整的輔助。多數口腔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會引發粘膜炎,導致黏膜潰爛、傷口疼痛,也因此無法正常進食,獲取足夠與均衡的營養而影響復原。莊振杉醫師建議,可採用中藥調理與修復潰爛的黏膜,緩解手術造成的腸胃不適與噁心等副作用。並藉由調理脾胃,讓患者的消化吸收恢復正常,取得足夠的自體免疫能力。 最後,莊振杉醫師也提醒,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幾乎是適用於所有病症的黃金準則。民眾一旦發現口腔內有顏色改變(紅、白斑塊)、腫塊、潰瘍等,持續超過2周不見好轉,就應立即就醫檢查。特別是平日有吸菸與嚼食檳榔習慣的高危險群,更應特別留意,必要時應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因為這些都是口腔癌的典型症狀。菸酒、辛辣刺激與滾燙的食物,在長期接觸下都有可能因過度刺激口腔黏膜誘發口腔癌,提醒民眾需盡量避免。
中醫治療唇癌舌癌口腔癌效果好,藥效直達患部解除病人痛苦
唇癌舌癌口腔癌多是嘴部鱗狀上皮細胞病變,許多病患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出現肌肉及黏膜組織纖維化,口腔癌症百分之90是長在表面,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因此用中藥治療效果特別好,因為可以直接作用在患部。診所內許多病患求診時多半因無法張口,導致飲食及生活品質降低,應用中醫藥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改善。
中醫藥治療口腔癌效果良好,可以削減瘤體或是讓瘤體消失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腫瘤,絕大多數都是鱗狀細胞癌,發生的部位為舌頭、頰黏膜、硬鄂、牙齦、嘴唇及舌下口腔底部。病因多為鱗狀細胞受到長期的物理及化學刺激產生細胞變性,如煙酒檳榔、不適合的假牙、過熱過辣食物等,其中最關鍵的三大危險危險因子為菸、酒、檳榔。口腔癌患者88%更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口腔一旦出現白斑紅斑、腫塊、異常流血或張口困難,必須立即就醫檢查,萬一確診口腔癌,則可以考慮中西醫合併治療,中醫藥因為可以直接作用於腫瘤患部,也可以削減瘤體或是讓瘤體消失,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預防唇癌及皮膚癌,夏天應避免過量紫外線曝露
雖然地球的大氣層及臭氧層可以擋掉絕大多數的UVC及UVB,但長期暴露於紫外線UV,皮膚底層會大量產生黑色素,產生細胞DNA破壞, 甚至讓皮膚產生角質化或曬傷。過量的紫外線也會對眼睛的水晶體產生傷害,甚至導致失明。 長期的過量紫外線照射,另外一個危害是唇癌與皮膚癌。與其他口腔癌腫瘤不同的是,唇癌是暴露於陽光下過量紫外線,傷害口唇的黏膜細胞與膠原蛋白,造成嘴唇產生破裂、水泡、糜爛與水腫。唇癌在中醫治療方面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為中藥飲劑可以直接接觸與作用於患部,杏菖中醫莊醫師是治療唇癌的專家,及早就診可以迅速恢復健康。
不要再吃檳榔來提振精神,檳榔已經確認為第一級致癌物
許多勞工朋友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同時認為檳榔可以幫助禦寒及提振精神。但事實上,檳榔已經被確認為第一級致癌物。許多在建築工地、汽車運輸及金屬冶金工作的朋友,經常成為口腔癌的最大受害族群。 檳榔危害如此嚴重的主因是檳榔鹼,它會造成人體細胞變性、亞硝胺則會造成DNA損傷、多酚類則會抑制膠原白,造成臉頰黏膜纖維化,另外檳榔也會刺激心血管系統及腸胃,增加冠狀動脈及高血脂的風險。 要避免罹患口腔來務必要戒除檳榔香菸及酒精。一旦發現有吞咽困難、無法張口、不明的腫塊或流血,及黏膜紅白斑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再進行中西醫合併治療,利用中醫藥削減瘤體,提升免疫力,避免腫瘤復發。
口腔癌預防重點留意癌前病變,中醫藥可以快速改善化放療後的不適
當人體口腔內的細胞,因為基因突變、受到外來刺激物的影響,而開始產生形態上的變化,如紅斑、白斑、潰瘍、腫塊、黏膜下纖維化等,這些細胞在分類學上,仍然屬於良性細胞,但是已具有高度的惡性變異傾向,簡單來說就是隨時可能癌化。 要預防口腔癌,除了平常可以照鏡子檢查臉部是否對稱,也可以翻開詳細檢查,口腔內黏膜是否有紅白斑塊。30歲以上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朋友,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到牙科或耳鼻喉科進行檢查。 萬一不幸罹患口腔癌,可以考慮中西醫合併治療,已經接受手術切除及化放療的病友,中醫藥可以快速改善化放療後的不適、修復受損的細胞、提升病人的體力及免疫力,避免復發或轉移,獲得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