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憊」恐中斷治療! 中醫幫助癌友抗癌給解方
▲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狀包含全身虛弱,缺乏體力、難以入睡、睡再多也無法緩解疲勞,因疲憊而感到悲傷或煩躁等,情況嚴重恐怕會因此而中斷治療。(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近幾年,台灣癌症時鐘年年快轉,令人聞癌色變的同時,正處於治療中的癌友,最常遇到的困擾是「癌因性疲憊」,尤其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狀包含全身虛弱,缺乏體力、難以入睡、以及睡再多也無法緩解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因疲憊而感到悲傷或煩躁等,不僅對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衝擊,情況嚴重恐怕會因此而中斷治療。 根據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目前癌因性疲憊的發生機轉未明,其中有較多論述認為是惡性腫瘤產生大量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導致身體發炎,這樣的狀況不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讓癌友產生異常疲倦、無力感或睡眠障礙,甚至還會影響腦部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分泌減少、影響造血細胞導致貧血、干擾血清素的分泌,造成生理時鐘大亂。 就中醫的觀點而論,杏菖中醫診所院長莊振杉中醫師說明,癌因性疲憊屬於主觀感受的病症,患者多屬氣虛、陽虛體質,且這種疲憊感並不會因為休息或睡眠時間拉長而有所改善。中醫理論強調五臟六腑平衡的觀念,氣血必須調和、能量流動要順暢,一旦身體體內的代謝失衡,無法順利排出廢物,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惡性腫瘤、癌症。 莊振杉中醫師指出,癌症成因與自體免疫不足,導致正常細胞失去對抗癌細胞增生的能力有關,倘若沒有將真正的致癌因子消除,即使透過手術、放療、化療或電療等方式,仍難保癌症不再復發或轉移。中醫治療癌症,首重增強自體免疫力,修復正常細胞的過程,同時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路,讓惡性腫瘤萎縮、消滅,並透過體質調整,得以恢復體內代謝平衡,也較沒有放、化療的副作用。 莊振杉中醫師表示,初期選藥是關鍵,由於治療每種癌症的處方都不同,無論是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化痰、補虛養正方面,都依據患者的症狀與體質選擇能補充養分、提升自體免疫力的中草藥為主,製程上不再只是一般的科學中藥或水煎藥形式。目前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將中藥材微分化、酵素化,讓藥方能快速被患者吸收,加速作用於癌細胞,進而修復被破壞的正常細胞,增強自體免疫力,避免日後復發或轉移,達到恢復真正健康的目標。 莊振杉中醫師分享,曾收治1名56歲的女患者有肺鱗狀細胞癌,長期疲倦無力、全身骨頭痠痛、出現腹脹食慾差等症狀。一開始先根據她的症狀,開立食前與救肺散、養心湯、通竅活血散、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菀、沙參、連召、百部、金銀花加減,以及食後與赤靈芝飲等處方,服藥後1個月,患者表示精神與體力恢復許多,精神上不再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隨著體力恢復,生活品質也漸漸回到軌道上,服藥2個月後,其他症狀皆已消失,食慾恢復,關節也不痠痛。接著持續服藥半年調理身體,鞏固好自體免疫力,防止癌症復發。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3分之1的癌症是可預防的。莊振杉中醫師呼籲,除了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民眾應力行健康生活、多蔬果少加工食品、養成規律運動及早睡習慣、拒絕菸酒和檳榔。罹癌的患者,應即時尋找專業中醫師診斷,透過中醫藥調理積極治療,從根本對抗癌細胞,病情可望大幅改善,恢復健康的人生。 資料來源:Now健康
癌症初期無症狀,七大警訊值得警惕
身體組織的正常細胞在凋亡後,會有新的細胞產生出來,在原來的位置發揮原先的功能。細胞的癌化是指細胞發生變異,產生持續增生的現象。新增的癌細胞分化很差,無法執行原先細胞的功能,也無法被正常地清除與取代,就形成了腫瘤。 腫瘤如果生存在有空腔的環境,在形成的初期,無法被察覺。因為身體不會有疼痛或不適的反應,等到腫瘤開始變大,就會開始壓迫周邊的組織,沿著較容易突破的路徑生長。古人觀察到腫瘤就是一個瘤體堅硬有多重觸手的變異組織,外型跟螃蟹一樣,所以癌症的英文就是Cancer。 腫瘤增生的過程,如果侵蝕到血管跟神經就會出現出血與疼痛的症狀。增生過程也會持續壓迫或周遭血管,造成鄰近組織缺乏氧氣與營養,造成壞死最終被癌細胞所取代。有些癌細胞會產生破壞細胞膜的酵素,破壞臨近的組織並穿透基底膜造成浸潤的現象,此外細胞癌化後的特性就是具有移動性,容易脫離原先的位置,透過侵入或滲出,移動到附近的組織,等到抵達淋巴或血管就有開始有遠端轉移的能力。 如果沒有減肥卻出現體重減輕、或是在頸部鼠蹊部股溝摸到不痛的腫塊、不明的出血、久不痊癒的潰瘍及傷口、持續的咳嗽、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持續的疼痛及倦怠、身體的痣出現變色變大或滲漏。這七種現象可能是癌症的警訊,必須及早就醫治療。 治療的過程可以考慮採用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方式,利用現代醫學的手術及化放治療快速殺滅腫瘤,再運用中醫現代化生物科技,讓藥物快速抵達患部,同時增強自身免疫能力、減輕化放療產生的副作用、健旺病人的精神與體力,如此才能達到治療癌症的最好效果。
肺癌不可怕,中西醫合併治療可延長壽命
這幾年台灣在治療肺癌的領域,獲得了重大的成功,患者的平均壽命獲得了顯著的延長,五年存活率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所以肺癌不可怕,妥善治療就可以延長壽命不復發。 肺癌治療可以採取中西醫合併的方式,用現代醫學以手術化療或放療處理腫瘤,再以中醫藥強化自體免疫系統,肺癌中醫治療藉由現代生物科技純度化、酵素化處理,讓中醫藥有效能直接到達病原點,迅速強化自體免疫、抗氧化能力,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路,使癌細胞得不到養分而迅速萎縮
乳癌威脅婦女生命肥胖增加風險,中西醫合併可治療乳癌
乳癌是台灣婦女罹患率最高的一種癌症,也是婦女癌症死亡的第四名,每天有35個婦女罹患乳癌,有6人因乳癌而去世,實在是威脅婦女生命的一大殺手。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菸酒、晚婚、缺乏運動及家族史,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標準30%,則罹患乳癌風險增加60%,不抽煙、不喝酒、均勻飲食、維持規律運動、 維持理想體重可以大幅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可以中西合併治療,現代醫學手術切除及化放療後,可用中醫藥提升自體免疫系統,迅速強化自體免疫、抗氧化能力,阻斷癌細胞的養分通路,使癌細胞得不到養分而迅速萎縮,以防止癌細胞轉移或復發。
治癌西醫重微觀分析 中醫重整體調治
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8年5月14日 上午12:00 癌症蟬聯35年,去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占47760人;每五分鐘有一個新癌症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表示,癌化定義是指身體某部分細胞處於惡劣環境造成基因變異,細胞生長與分化失控,癌症前期與癌細胞分泌生長激素,刺激本身與鄰近細胞生長,慢慢形成腫瘤。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辦「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邀請許中華教授主講「癌症防治快樂生活」。 罹癌代表身體負荷不了了,失去平衡已經很久了,很像土石流。會給予警告,告知你要休息了,要去改變。中醫重視整體調治;西醫重視微觀分析,但也越來越重視整體觀;透過臟腑經絡理論,中醫藥療法可以更掌握病情;如肝癌與脾虛、放療與陰虛。 新手癌友如何攀越癌症這座大山?許中華院長表示,療程就像爬山一樣,在爬山時最好要先找好響導;面對治療時要有同伴一起爬;請教爬過山的人;合宜的時間、天氣;一本登山手冊;上坡、下坡是正常;無法征服;和平相處、各安其位。 就算五年存活率只有1%也不要輕言放棄,建議,只要看成功的1%的人,去變成那1%的人,接受全方位的治療、有信仰的人、有信心的人、有心念的人、放下的人。全方位治療包括:一、身體交給醫師,要動、放鬆;二、心裡要安心、靜心’寬心、放心;三、心靈要有依靠、寄託、正教信仰、放空。 中醫扶正的含意:陰陽平衡、注意個體、和諧、飲食、生活、運動、睡眠、情緒、全方位。扶正與驅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正氣為本,邪氣為標;攻邪之藥會傷正氣,扶正太急也會留邪;中醫藥長於扶正固本,西醫療法長於驅邪。 癌症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優勢:減輕癌症病人在放、化療中毒性反應;增強放、化療之敏感性;中醫藥在手術前後之應用加快手術後之康復;減輕癌症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質量;降低復發和轉移,提高長期療效。 https://tw.news.yahoo.com/治癌西醫重微觀分析-中醫重整體調治-160000382.html
癌細胞會派出「無人機」 遙控對抗免疫系統
【大紀元2018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鹿甯編譯報導) 癌症的一大特點是能夠逃避免疫系統。癌腫瘤不只是一堆失控的細胞,它們為了生存而積極地與免疫系統作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為了協助這種作戰,癌細胞會釋放生物「無人機」,就是在血液中循環的、名叫外泌體的小囊泡。包在它們裡面的蛋白質PD-L1能導致T細胞在遇到腫瘤並開始戰鬥之前就出現疲勞。 這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由賓大藝術與科學學院的Wei Guo和皮爾曼醫學院的Xiaowei Xu共同合作。雖然研究主要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瘤,但他們發現乳腺癌和肺癌也會釋放攜帶PD-L1的外泌體。 該研究為癌症如何抑制免疫系統提供了一種範式。此外,它還指向一種新方法來預測哪些癌症患者會對某些檢查點抑制劑產生反應,這些藥物用於干擾免疫抑制以對抗腫瘤,並且可以追蹤這些療法的有效性。 「對許多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來說,免疫療法可以救命,但這些患者中約有70%對此沒有反應,」生物學教授Guo說:「這些治療費用昂貴,並且有毒副作用,如果知道哪些患者會產生反應就將非常有幫助。識別血液中的生物標誌物可能有助於及早預測哪些患者會做出反應,還可以為患者及其醫生提供監測治療效果的方法。」 「外泌體是微小的脂質包裹的囊泡,直徑小於紅細胞的百分之一,」Xu說:「我們蒐集了接受抗PD1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樣本。這種類型的液體活檢可以讓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監測與腫瘤相關的免疫抑制。」 癌症治療最成功的創新之一是使用檢查點抑制劑,這些藥物旨在阻止癌細胞抑制免疫系統以使腫瘤成長、擴散。其主要目標之一是PD-1,一種T細胞表面的蛋白質。腫瘤細胞釋放的PD-L1與PD-1相互作用,能有效阻止細胞的抗癌反應。使用檢查點抑制劑阻斷這種相互作用、使T細胞重新活躍,就能讓它們向腫瘤釋放出殺癌能力。 研究小組發現,像其它癌細胞一樣,人類黑色素瘤細胞的外泌體在其表面也攜帶PD-L1。PD-L1可直接與T細胞結合並抑制其功能。鑑定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PD-L1為免疫檢查點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新發現,並提供了對腫瘤的免疫逃避的新見解。 「黑色素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基本上是免疫抑制劑。」Guo說,「我們提出了一種模型:這些外泌體像無人機一樣,在血液循環中的T細胞接近腫瘤之前就開始與它們作戰。」 由於單個腫瘤細胞能分泌許多外泌體的複製體,PD-L1外泌體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成了抑制全身抗腫瘤免疫的系統、高效的手段。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什麼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如此之弱了。 由於外泌體在血液中循環,通過血液檢測就能監測癌症與T細胞戰鬥的方式,比傳統的侵入性腫瘤活檢更加可行。經過急性治療階段,這種測試方法還可監測藥物對癌細胞的控制情況。 通過測量治療前的PD-L1水平,腫瘤學家也許能夠預測患者的腫瘤發展程度並將其與治療結果相結合。此外,血液測試可以測量治療的有效性。例如,通過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外泌體PD-L1的水平也表明了T細胞的活化水平。 「我認為未來癌症將可以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就像糖尿病,」Guo說:「正如糖尿病患者用血糖儀測量血糖一樣,臨床醫生和癌症患者也許能通過監測PD-L1和循環外泌體上的其它生物標誌物來密切關注治療。這是邁向精準和個性化治療的又一步。」 責任編輯:朱涵儒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8/21/n10654215.htm